从创意到创新(二):跨越创意与创新的鸿沟

企业要跨越从创意到创新的鸿沟,就需要创意的实践主体 – 企业中的个人在这一过程中担当起主导的角色。然而,由于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层级、扮演的角色不同,导致个人在企业创新管理活动中所面对的挑战和需要克服的阻碍也不尽相同。

以创意提出者为例,他们的创新思维往往非常活跃,常拥有很多大胆的奇思妙想。但他们通常并不了解组织将创意的想法转变成企业预期商业结果的管理过程,因而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提出创意自然而然就能启动实实在在的创新管理活动。其次,正是由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带有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着手推进创意实施的责任推给了其他人,他们从不跟踪创新工作的落实情况,并认为自身的工作责任在创意提出后就结束了。最后,由于创意提出者很少能够将自己的构想以一种恰当、有说服力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给他人,因此企业往往一方面抱怨好的创意“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又忽略了许多出色的创意。

从企业运营主管的角度而言,他们通常是排斥那些未经深思熟虑的新构想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处理那些没完没了、需要立即做出决策但又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因此当下属向他们提出许多精彩的创意来帮助改进工作时,他们通常不予采纳,因为对他们来说每一个创意的提出和执行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而他们的问题本来就已经很多了。当然,如果创意提出者就是运营主管的话,那么该条创意的实施就会相当有效了:这种从上而下的推行方式将快速提升下属的认同感,并促使他们高效地实施创新。

针对以上两类角色所产生的个人阻碍因素,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其一、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培训等方式在组织内部树立并推广正确的创新概念,增强创意提出者的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管理技能,鼓励他们在提出创意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一步 – 为创新实践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案;同时公司的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恰当的责任机制来挑选出优秀的创新领导者。
其二、针对如何有效展示创意,并使创意被采纳的挑战,作为下属的创意提出者可以根据每个主管因个人经历和个人特质而对创新持有的不同态度,采取顺势而为、适应组织内部环境和负责任的举动,即在提出的创意实施计划中提供该项创新举措所涉及的风险和如何予以实施的具体管理细节。

总体来说,跨越创意与创新的鸿沟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而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创意提出者和主管人员的个人因素。在了解了这些阻碍因素产生的原因之后,企业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推进创新实施。

导读:从创意到创新

从创意到创新(一):创意与创新的鸿沟

从创意到创新(三):组织与创新的激辩

从创意到创新(一):创意与创新的鸿沟

诸多企业在其创新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混淆了“拥有创意”和“实施创新”这两个概念:它们被笼统地称为“创新”。如此不清晰的定义导致企业在实施创新时仅停留在创意想法的提出,却没有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步骤将创意转化为最终的价值创造。这样的“创新”不但没有达到推动企业进步的目的,相反的,操作不当所产生的副作用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创新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认识到产生创意实施创新之间的巨大差异。

“假设你认识两位画家,一位告诉了你他的绝妙构思,却没有动笔去画;而另一位拥有同样的构思,并把它画了出来。你显然会说后者才是富有创造力的伟大画家,但对于前者,你显然不会做出同样的评价,你最多只能说他是个大‘话’家。”西奥多•李维教授是这样以拥有画的绝妙构思和创作绝妙构思的画来阐释创意与创新之间的差别的。

同样的问题对应于企业创新则表现为“发挥创造力”与“成为创新实施者”之间的差异。拥有创新思维并发挥创造力相对比较容易,而成为创新实践者并推动创新实施是比较困难的。一个好的创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企业开阔视野,但面对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 创造价值,企业需要做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创新管理活动,来创作企业的“创意之画”,并以此为客户和企业带来价值 –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在现代企业中,从来都不缺乏丰富创意和精妙构思,企业却没有按预期进行创新实践,其原因是企业缺乏将创意转化为商业成果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组织能力,缺乏那些有能力将创意付诸实践的人才。

因而,在企业践行创意的过程中,重点在于招揽和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管理经验的人才来实施创新,用实践来验证创意的可行性。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培训来营造恰当的企业文化和创新氛围,并挖掘那些具有胆识、行动力和韧性的人才来领导创新。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才能从拥有创意提升为创新实现,从而跨越遍布于创新之路上的鸿沟。

导读:从创意到创新

从创意到创新(二):跨越创意与创新的鸿沟

从创意到创新(三):组织与创新的激辩

从安吉丽娜•朱莉的手术看预防性医疗(三)

Angelina Jolie

看到同样因家族基因缺陷罹患癌症的梅艳芳对自己身体不太积极的把控、患病后选择遁入空门的陈晓旭,朱莉的做法堪称坦然而勇敢。似乎这也折射了东西方面对疾病的不同心态。而对于预防性手术是否必要这个问题,相较国外专家的积极认可,国内专家呈现了普遍性的谨慎态度。产生这样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公众对于基因检测这类创新医疗产物的认知度相比国外而言,还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其实北京协和医院已有相关检测,费用为3000人民币。相比美国3000美金的价格,并不算高。但是国内基础医疗的供需矛盾尚未解决,基因检测对于普通百姓来讲,还是个看似遥不可及的话题。

其次是中国人种罹患乳腺癌的风险要远低于欧美人种。美国的一份资料显示,在3亿多美国人中约250,000-500,000名携带有BRCA 1/2突变,在德系犹太人、冰岛人、法裔加拿大人中比例高,而亚裔中比例较低。这也是为什么北欧、美国等国家乳腺癌的发生率高于亚洲国家的原因。而吉丽娜.朱莉的母亲,正是法裔加拿大人。

再次是除了手术之外,其实还有其他手段可以用来预防癌症的发生。朱莉在文中也说道:“有很多伟大的医生在寻求手术以外的可能性”。定期自检和口服药物,也可以是应对之策。

最后是中国传统的哲学价值体系重视的是“正本清源”,对于癌症的固有观念与西方有很大差异。且不论其科学性如何,深受中医影响的国人面对癌症这样的顽疾,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法应对,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个公开承认患上乳腺癌及切除乳房的女明星,是秀兰•邓波儿,1972 年,44岁的她通过电视节目呼吁广大妇女:“不要害怕,不要坐在家里等,要去医院积极治疗。”这鼓舞了从此以后的许多妇女。今年秀兰•邓波儿85岁高寿,依旧健康地活着。就像朱莉在文末所说:生命总是伴随无数挑战,唯有那些我们可以承担和掌控的挑战,才不会让我们心生恐惧。面对疾病,用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去坦然面对,这也是我们对于生命最真诚的尊重。

图片来源:Flickr

从安吉丽娜•朱莉的手术看预防性医疗(二)

Angelina Jolie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不仅使得基因突变的检测成为可能,而且取样的方式也由原来的乳腺组织切除变成了抽血,便捷许多。正是基于科技的发展,创新医疗方式的出现,使得选择治疗方案和预测治疗结果变得更加精准,这也使得预防性的治疗技术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中。然而,是否有风险就要动手术,朱莉此举又引发了人们关于过度医疗的讨论。

根据预防医学观点,预防分为三个级别: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亦称为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

二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亦称“三早”预防,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三级预防 (Tertiary Prevention)亦称临床预防。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从这个角度来说,朱莉只是进行了第二级别的预防。医生告知了其可能性,她在权衡利弊之后作处了决定,医生尊重她的决定为她实施手术,算不上过度医疗。只是在中国,现实的医疗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病人及家属还在为挂上专家的号,求得一个床位这些因资源稀缺引发的就医困难操心,像朱莉这种预防性治疗,可以贴得上“超前”的标签,也显得“过度”了些许。

预防医学专家许锐恒把预防进一步分为 0、1、2、3、4,五个级别。第5级是预防医原性疾病(即所谓的“过度诊断”、“过度治疗”) 。而预防疾病最根本的要从0级预防做起,减少危险因素的出现,包括外部环境和个人行为方面的。它不针对某一疾病,却是我们每天都应该重视的。

图片来源:Flickr

从安吉丽娜•朱莉的手术看预防性医疗(一)

Angelina Jolie

5月14日,好莱坞知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发表了一篇名为《我的医疗决定(My Medical Choice)》的专栏文章,披露了她已经于4月27日接受了预防性的双侧乳腺手术,以降低自己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消息一出,引起全球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安吉丽娜•朱莉面对生命与疾病的态度收到人们广泛敬意的同时,关于“基因检测”、“预防性手术”、“过度医疗”等名词的讨论也迅速而热烈地开展了起来。而新兴科技对于医疗行业所带来的创新变化,通过一个娱乐明星的选择,走进了公众的视线。

朱莉的母亲与卵巢癌抗争近十年,于56岁去世。 朱莉携带着和她母亲一样的缺陷基因,BRCA1,这个基因让她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非常高,这也是她决定手术的根本原因。拒朱莉的医生估算,她患乳腺癌的几率高达87%,另外还有50%的几率得卵巢癌。虽然只有一部分的乳腺癌源于先天性的基因缺陷。然而,一旦存在这种缺陷,患癌的平均几率为65%。通过预防性的手术,罹患乳腺癌的概率被降到了5%。

1990年,研究者们在第7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种直接与遗传性乳腺癌有关的基因,命名为乳腺癌1号基因, 英文简称即为BRCA1,到了1994年,研究者们在第13号染色体上又发现另外一种与乳腺癌有关的基因,称为BRCA2。此后,很多情况下人们把两种基因统称BRCA1/2一起讨论。作为两种具有抑制恶性肿瘤发生的优良基因,BRCA1/2在调节人体细胞的复制、遗传物质DNA损伤修复、细胞的正常生长方面有重要作用。如果BRCA1/2基因的结构发生了突变,那么它所具有的抑制肿瘤发生的功能就会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有BRCA1基因突变者,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分别是50%-85%和15%-45%,有BRCA2基因突变者,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分别是50%-85%和10%-20%。对于普通妇女,如果存在以下迹象,就提示可能存在BRCA1/2基因突变而需要进行相关检测:家族中有多名年龄较小就发生乳腺癌的患者;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同一名妇女先后或同时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癌;双侧乳腺都患癌,德系犹太人后裔;家族中有男性乳腺癌患者等。正是这种基因突变与患癌风险的高度相关性,使得朱莉作出了预防性的治疗决定。

图片来源:Flickr

管理创新的生态系统(续)

green car

自2012年底上海市政府关于新能源车(包含纯电动车)补贴政策出台后,各界对于该政策是否能够带动纯电动车销量的迅速增长保持了持续的关注,媒体也通过对纯电动车生产厂家、经销商、配套企业、消费者等相关利益方的走访,对纯电动车的推广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大致的勾勒:“目前纯电动车的推广所面临的主要尴尬在于充电桩配套。配套企业认为建了设备,却没有车辆使用会造成浪费;而从车企的角度看,没有充电桩配套,电动车又怎么能推广得开?这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如上一篇博文《管理创新的生态系统》中所提及,纯电动车推广的关键,在于市场的主要参与方和得益方应该积极地培育整个创新生态系统,重构产业生态链上的利益分配模式,以避免新生事物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中。

那么具体来说,有什么方法可以打破这种怪圈?创新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除了产品和技术创新以外,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是推动创新事物为市场接受的有效途径。

2012年7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较详细地描述了充电设施发展规划、关键技术研究和商业运营模式;遗憾的是,对于换电模式,只用寥寥数语提到探索其可能的商业模式。

充电模式换电模式,正是消费者购车、用车成本和用车便利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两种不同商业模式的具体体现,它们更是决定了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参与方的利益分配。在充电模式中,电动车生产厂商似乎能够获得较大的利益保障。但是,如果消费者的购车热情迟迟不能被激发,市场的发展始终不能帮助车厂达到规模经济点,那到头来将是谁也不愿看到的“多输局面”。

但愿,这只是编辑的杞人忧天之想。

同时,我们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电动车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进行持续关注和研究,运用最重要的创新管理与创新战略理论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商业案例的方式与企业的创新推动者和实践者分享。

图片来源:Green Angel Energy

创新、战略与变革

近些年来,“创新”一词俨然成为最为热门的管理话题,上至国家和区域战略,下至企业个体,大到国际经济年会,小到公司内部会议,人们几乎言必谈创新。

这里,我们将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依循“知行合一”的理念,通过系列博文来阐释创新和创新管理的真实含义。

首先,我们给予创新管理的定义是:创新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构成和手段,它通过变革管理和流程管理,将富有创意的商业想法转化为与众不同的企业产品和服务,从而为顾客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

既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创新管理从来就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是企业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这对于一百多年发明商用灯泡的通用电气公司如此,对于成立于1971年,唯一保持每年盈利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亦是如此。只是在物质和信息都极大丰富的后信息时代,企业如何避免被海量的资讯所淹没,能够做到在顾客的心智中保有一席之地,似乎要比任何时刻都来得迫切。就创新管理其本质而言,即帮助企业既做到与众不同,又能创造价值,这就难怪乎创新会成为企业战略管理日益倚重的方法和手段。

另外一方面,企业创新要获得成功,是建立在出色的组织能力基础之上的。该能力既包括了企业变革管理和流程管理的能力,也包含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创新文化、创新人才、激励制度等诸方面的配合与支撑。这一点是最容易被飞速成长中的中国企业所忽视的。而无视企业管理水平的现状,推行“大跃进”式的创新活动,到头来只能收效甚微。

类似的故事在企业引进六西格玛管理工具的实例上可以得到印证: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公司推行六西格玛流程前,曾花了数年时间狠狠地推行了群策群力和变革管理的相关文化和执行能力。因为他深知,若是没有群策群力和变革管理这两项组织能力作为保障,六西格玛流程的实施注定将以失败收场。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国内企业不明就里地引进六西格玛方法而成效不彰了:当一个企业尚未培育起变革管理和跨部门协同、群策群力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时,硬性地在企业内部推广六西格玛工具,无疑是勉为其难了。

最后,以终为始地来看待创新管理,避免简单地为了创新而创新,是确保企业的创新活动能够匹配于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所投入的资源能够为顾客、企业和股东持续地创造价值的关键。因此,创新活动不应该仅局限于技术、产品和流程创新,未被发掘的新市场、新的商业模式都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也因此,创新活动不应该仅局限于企业和组织内部,行业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各方、新市场的参与者和整体生态系统,都是创新企业应该极度关注和精心呵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