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入局外卖市场还来得及?百胜能成为餐饮业的京东吗?

百胜中国近期将有新动作,其计划成立一家独立的外卖公司,并已开始了相关的人事招聘工作。—— 一家外卖公司?这似乎和百胜“全球最大餐饮集团”的人设并不相符。毕竟,大部分消费者对其的认知都停留在“那个旗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东方既白等一系列连锁餐饮品牌的集团”。

那么,百胜中国做出“进军外卖市场”这一决定究竟意欲为何?

从外部环境来看:近年来,餐饮行业的“洗牌”及互联网外卖平台的兴起令百胜不得不进行一定的应对措施。

随着国人消费水平和需求的提高,餐饮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餐饮品种越发多样;消费者对餐饮的衡量也从过去“好吃”的原始单一标准向“健康、美味、方便、独特”等多维度过度。而这一市场需求的改变,令原本风光无限的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洋快餐”的地位一落千丈。

尽管“洋快餐”们在中国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本土化”,但菜单改良、当地明星代言等措施还是不足以挽救颓势。麦当劳在2017年年初寻求中信资本和凯雷投资共同接盘,并在下半年无奈改工商注册名称为“金拱门”。旗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的百胜集团更是在2016年9月就接受了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的共同投资。

同时,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餐饮行业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外卖平台的迅速崛起,将那些以线下连锁店数量为傲的“洋快餐”打了个措手不及。

我们尚且将肯德基、必胜客等连锁快餐的消费水准定义为“白领工作午餐级别”。在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上,忙碌的都市人们可以用3分钟下单,经历约30分钟的等待后,他们即可享用同等级别的粤菜、川菜、江南菜、日料、东南亚料理、减肥色拉……便捷性与多样性令这些外卖平台自诞生之初就有着几乎压倒性的胜利。

身处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旗下拥有多个地位下滑的“洋快餐”品牌,同时面临着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巨大冲击,百胜中国在外卖端的尝试也许实数无奈之举。

不过,百胜面对的也不全是坏消息。

根据百胜中国的财报显示,2016年其外卖业务占销售额百分比为10%,2017年三季度,这一数字增长至14%。也就是说,在过去近一年中,以必胜客宅急送、肯德基宅急送为代表的外卖业务成为了百胜中国集团业务的一个增长点。

而早在2017年5月,百胜中国就已正式收购了到家美食会的控股股权。到家美食会是一家定位于中高端客群的外卖平台,在一二线城市的中高端餐饮外卖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且在此前饿了么与美团补贴价格战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现在看来,百胜中国的外卖公司布局似乎早已显出端倪。之所以收购到家美食会,除了试水外卖行业、导入外卖平台和渠道资源之外,相信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其整体形象定位与百胜较为相符。

尽管百胜旗下的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在饿了么和美团这两大外卖平台均有接入,但终端配送环节还是由品牌旗下的宅急送配送团队完成,而非外卖平台的配送。

相较而言,宅急送团队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回访投诉机制等都优于外卖平台配送团队。这一垂直型配送方式更利于形成标准化管理,从内部提高配送团队的效率,从外部提升品牌的整体形象,很好地解决了“连锁餐饮品牌外卖如何做到又快又好且不low”这个问题,同时形成服务壁垒。

或许在拓展外卖业务的过程中建立连锁餐饮外卖配送的服务壁垒,与饿了么和美团这类大众化外卖平台形成差异,构建并输出中高端、品牌化、连锁化的外卖配送标准流程才是百胜中国更宏伟的蓝图。

稍等一下,怎么感觉这一集的剧情我看过?上一次“建立自己的配送标准,形成服务壁垒”的故事主演叫京东。好吧,这回百胜中国能否成为餐饮业的京东,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共享单车的寒冬,你的押金还好吗?

共享单车可能是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最热门却也冷却得最快的创业项目,以摩拜和ofo的橙黄大战拉开序幕,也以橙黄的最终对决收尾。

从共享单车的战役伊始,所有人可能都能意识到最后市场上将只剩下摩拜和ofo,而最后的最后,摩拜和ofo也极有可能变成一家人。毕竟在打车领域,滴滴和Uber盘斗多年也不过就是这样的结局。

但是近乎疯狂入场过程却依旧无法避免,我们看到的是大大小小的单车品牌前赴后继地进入市场,红橙黄绿蓝靛紫,阻拦创业者的不是对市场的判断,也不是资金的短缺,而是挑不出一款新的色号。直到今年6月,在已有共享单车倒闭的情况下,市场上依旧有新的玩家入场。

但随着冬天的来临,与共享单车相关的关键词一下子从“共享经济”“创业风口”急转直下,变成了“退押金难”“跑路”。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的已披露数据显示,倒闭、停运或是转让共享单车的平台已经有60余家,随之而来的是沸沸扬扬的押金挤兑风波,规模不小的小蓝单车、酷骑单车等单车运营公司在公司倒闭后均无法顺利将押金退还给消费者。共享单车的押金在200-300元不等,而小蓝单车和酷骑单车的用户量均超过千万,有多少押金尚未退换不得而知,但一定不是个小数目。

这样的狂热和不负责任,也许看看创业者究竟怀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做这件事,就不难理解了,他们其中固然有真的想与摩拜、ofo一较高下的,但更多的是迎着风口而上,抱着“做大之后卖掉”的心理的投机者,更有甚者,则是直接将共享单车的押金当作了圈钱的工具。

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是个一直被追问的问题,依靠用户骑车收费盈利的理想模式在激烈的“免费”竞争中沦为泡影,即便是摩拜和ofo,也依旧处于持续的烧钱状态,只有当寡头垄断形成时,盈利才能够真正实现。但对许多单车创业者来说,盈利不是目的,被收购才是。

创业的结局是被收购,这并不罕见,在BAT的“阴影”之下成长起来的创业公司,已经难有完全独立的机会,能被巨头看上也是意料之中的理想结局了。但创业的初衷绝不应该是被收购,一旦心里所想的是尽快被收购套现,实现自身的财务自由,那么创业者的努力很可能就止于讲故事,画大饼。千千万万的创业者,大公司不可能当所有人的接盘侠,梳理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才是一切创业的根本。

那么,这些形形色色的单车品牌,究竟有什么是值得收购的呢?是独特的用户群体吗?还是那几万辆已经坏了一半找不到另一半,收购了还得重新刷漆比新造一辆都麻烦的小破车?通过收购,摩拜或ofo能显著提升其市场份额吗?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这些创业者们一厢情愿地做着什么春秋大梦呢?

而另一部分更可恶的人则是利用共享单车的押金进行融资。运营町町单车的南京铁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涉嫌非法集资,而酷骑单车的CEO同时是一个P2P信贷平台诚信贷的CEO,用户押金走向究竟如何始终成谜。

甚至还有三四线城市出现了加盟制的共享单车,某共享单车公司采取合伙人模式——以每辆1100元的价格向合伙人卖出单车的所有权、租金收益权和3年的广告收益权。这些公司在其加盟页面开头,都会宣称共享经济是难得一遇的风口,是实现财富指数级增长的良机,一旦加盟其共享单车,便可“坐在家里收钱”。在加盟模式中,平台方不会向加盟商收取高昂的技术费用,但代价是共享单车经营过程中的押金由平台保管,并不经过加盟商;而租金收入也会先到平台方的银行账户中。

这种模式仿佛更高明了一些,不仅聚拢了押金,还吸纳了零散的投资,但共享单车在三四线城市的水土不服让加盟制最终的结局仿佛也依稀可见,只不过这一次的“受害者”更多是加盟商。

令人尊敬的创业者们,有人在探索浩瀚的宇宙,有人在造福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有人想解放人类的双手,但没有人是想捞一笔就跑了的。冬天是很冷的,真希望资本的寒冬把没穿衣服的都赶紧冻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蚂蚁金服——一只小蚂蚁的蓝海征途

蚂蚁金服最近又有新动作——

10月底,蚂蚁金服正式宣布了自己的新战略:用多维金融争夺线下“长尾”商户。这一战略将以支付宝的收钱码为基础,为线下广大的小微商家提供名为“多收多赚”的全面金融服务,从信用贷款、经营分析、资金管理、货源销赊等涉及日常经营和资金运转的多个维度进行支持。

 

意想不到的金融大佬

要读懂蚂蚁金服的战略,让我们先从理解它的业务结构开始。

蚂蚁金服旗下拥有的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借呗、花呗、蚂蚁达客、蚂蚁金融云、芝麻信用等业务产品。支付宝是三方电子支付的主力;余额宝、招财宝是理财产品;蚂蚁借呗、花呗是小微贷款产品;蚂蚁达客涉及股权众筹业务;蚂蚁金融云提供金融同业服务;芝麻信用则是一款征信产品。同时,蚂蚁金服通过控股形式,与天弘基金、众安保险、浙江网商银行等机构形成交集,并发起了网金社这一P2P平台。

也就是说,蚂蚁金服旗下的业务不仅涵盖了三方支付、股权众筹、P2P等新兴金融业务,也涉猎到除了证券以外的银行、基金、保险、理财等传统金融业务,同时开拓了芝麻信用、蚂蚁金融云等同业支持服务。

蚂蚁金服业务结构

 

这些小微贷款、理财、银行、保险、基金、股权众筹、P2P业务被包装成一款款金融产品,等待被用户买单。而对蚂蚁金服来说,这些产品最重要的销售渠道就是支付宝。在整个业务版图中,征信、金融服务则为同业提供支撑性服务,增强整个供应链的内部协同。至此,蚂蚁金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互联网金融生态。

 

 

“从群众入手”的蓝海之旅

蚂蚁金服之所以能形成这一规模宏大的完整生态,阿里巴巴功不可没。

尽管在工商层面,蚂蚁金服(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与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划清界限,但众所周知,蚂蚁金服的雏形源自当年还在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而今,二者也在业务上紧密联系。正是得益于阿里平台常年的数据积累、分析和输出能力,蚂蚁金服才得以顺利切入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进入的“蓝海”——小微金融市场。

传统金融业中,银行的体量巨大,但它们的客户往往为大型企业和高净值个人。而保险、证券、债券、理财等机构尽管有个人参与,但更多业务还是发生在机构之间。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和较低净值个人往往被传统金融业拒之门外;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很难通过数量有限的网点营业厅去获知这一庞大人群的具体金融需求。双方信息的错位导致小微金融市场一直是一个潜力无限但难以进入的蓝海市场。

蚂蚁金服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依靠着阿里的生态系统,尤其是大数据资源,可以轻松获取大量小微人群的交易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包括了个人或小商家的交易频次、交易金额、交易品类、交易定位、信贷往来,通过不同维度的信息汇总和分析建模,可以形成明晰的人群画像。根据每个用户画像,用程序算法迅速判断其信用状况、交易场景,并进行下一步产品推送。

蚂蚁金服聚焦于小微人群,与传统金融机构进行了明显的差异化定位,奠定了其在小微金融市场这一“蓝海”中的领导地位。

 

 

俘获“群众”的芳心

事实上,蚂蚁金服这种基于数据的方式不仅能敏锐洞察“蓝海”中小微消费者的实际金融需求,在操作效率和便捷性上也远高于传统金融机构,符合小微人群交易频繁的特点。

根据易观咨询近期发布的数据,支付宝在2017年第二季度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中占据54.5%份额。在我国的大部分一至三线城市中,如今已经鲜少能找到不接受支付宝付款的商铺和不会使用支付宝的消费者了。

“无现金化”带来的便利和安全极大提高了个人和小微商家的收支效率。对于工作午餐后想买一杯“一点点”奶茶的上班族来说,带着20元纸币下楼还要多花费30秒钟等找零,实在不算是令人愉快的消费体验;同样,对于常年排队的奶茶店来说,用支付宝扫码枪收费只要3秒,人工收费却要30秒,这27秒的时间差里,也许能多生产一杯奶茶、多收入15元,这笔账对于商家来说还是非常容易计算的。

花呗则根据每位用户的信用和消费数据,提供不同额度的消费信贷,可在阿里巴巴旗下各购物、生活服务平台进行消费。相比起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它的贷款限额较小,但提供了超长免息和各种0手续服务,满足了大众在电商和生活服务平台上小额但多次的消费贷款需求。

蚂蚁借呗同样是一款基于用户信用和消费数据的产品,与花呗的信贷消费不同,蚂蚁借呗提供的是小额现金借款服务。通过蚂蚁借呗申请现金借款,通常可以实现即时到账,现金会打入用户的支付宝,用户将钱款转入银行卡并进行提现即可。比起传统金融机构冗长的借款资质审核及放款流程,蚂蚁借呗几乎是“一键提现“的流程为小微用户提供了极大便捷。

蚂蚁金服旗下的大量个人理财产品,则在“蚂蚁财富”这一平台中汇聚。通过蚂蚁财富APP,余额宝和大量基金产品被统一推广,它们之中既有风险极小的定投产品和银行基金产品,也有一不小心就翻车的高风险板块基金。而平台与支付宝和蚂蚁借呗的打通,则很好地解决了“资金入市”的开源问题。

 

事实上,蚂蚁金服近日还在香港秀茂坪的一个街市中引入了支付宝,欲打造全香港第一个智能化的“无现金街市”。香港街市一向以小额交易频繁、交易密度大而著称。支付宝作为蚂蚁金服出海的“先头部队”,首先想要吸引的也是境外的小微群体与业务。在大陆小微金融市场这一“蓝海”中摸索出经验和策略后,蚂蚁金服明显也将它利用在了境外拓张之路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