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听说过 Palantir,因为它忙着拯救世界去了。

4

在创投界,投资人会把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初创企业称为独角兽,但是现在十亿美元越来越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所以又有了百亿美元的榜单,这个世界上最“贵”的九大初创企业榜单中大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当红公司——Uber,Snapchat,Airbnb……但是有家叫 Palantir 的公司竟然排到了第四位,估值150亿!这是个什么公司?CEO 的发型倒是挺特别的……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完全没有听说过 Palantir,就让我们一起来八一八这是一种怎样的“低调奢华”。

其实,没听说过 Palantir 也很正常,因为普通老百姓根本没什么机会听说它。

首先有必要解释一下它是做什么的,这是一家数据分析公司,但不是寻常人立马想到的那种数据公司,而像一个数据界的夏洛克。Palantir 这个名字来源于《指环王》,这是一种石头,能够用于联络其他的石头和看到周围的景象。Palantir 所做的就是类似的事情,它将海量数据甚至是不相干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变成直观的可视化地理分布图、柱状图和关联图,最终找到复杂问题的答案。整个分析过程类似于侦探破案,但 Palantir 的软件主要依靠算法自行完成,所以在数据处理的数量和速度上都极具优势。

根据应用场景的特点,我们也能看出它的顾客不是寻常消费者,在最初几年,Palantir 的顾客只有政府,包括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很多其他的美国反恐和军事机构。它能够把炮弹弹片上留下的指纹、位置数据、匿名举报电话和社交媒体的信息结合起来追踪炸弹制造者。在讲述奥萨马•本•拉登丧命经过的《终结》(The Finish)一书中,Palantir 的软件被描述为“名副其实的杀手级应用”。

现在它正在从国土安全的事务中走出来,为更多的行业提供服务。主要面向三个行业:政府,金融和法律研究,这些行业都有大规模的数据集。它替银行找到金融罪犯的线索可能也仅仅是尼日利亚某IP地址、美国境内某代理服务器和某个被盗用的信用账户所进行的支付。

人们从未听说过它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不热衷于推广。Palantir 从没有招聘过营销人员,它只招工程师,还喜欢有强迫症的工程师。“如果你不断完善一个产品,想让它在三年之后依然出色,你最好让工程师找出核心问题,然后不断改进。如果你想在下个季度获得更多收入,那么你需要加大销售力量的投入。我们擅长处理最重要的问题而不太擅长处理短期问题。”Palantir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Alex Karp 说。

所以相比成立一个销售团队,Palantir 选择建设一个无与伦比的企业文化,人们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渴望打造市场上最好的产品。公司每个月发布一次软件更新,工程师们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来命名这些更新,并设计专门的T恤加以纪念。热情的员工和伟大的事业,让 Palantir 比大多数的销售驱动型的组织更有价值。

故事讲到这儿,似乎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默默无闻的企业能有那么高的估值了。它可能不会猛刷头条,可能没有高频使用的 App,但是它在专心致志地做事,它所做的事情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这是全人类最基础的诉求。而我们对科技的敬意,不正是来自于对可预见的更好的未来的憧憬吗?

最后,我想以它的一段自我介绍来结尾:

在 Palantir 的帮助下,调查人员正在揭开贩卖人口的链条,找到被剥削的儿童;人道主义援助组织正在更有效地把资源投向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检察官正在更有力地打击内幕交易案件;公共卫生部门正在追踪并控制致命疾病的蔓延;信息安全专家正在抵御知识产权盗窃;监管当局在监察用户活动,以防止敏感数据的误用或滥用。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图片来源 :网络

 

 

百威:借力JLO演唱会,打出漂亮营销战

 

封面

如今,社会化营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什么都要去社交网络上兜一圈,但要真正玩得转也不是那么容易,既需要与品牌、产品营销有机结合,又需要与消费者达成共鸣、产生传播性。在2012年,百威借力JLO(詹妮弗·洛佩兹)演唱会打了一场堪称典范的营销战。活动吸引了54万的参加者,在社交媒体上共生成了126万个消费者原创视频(Music Video),也使百威在社交平台上的粉丝增加270万个。

乔纳·伯杰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他是口碑营销、病毒式营销、社会传染、趋势方面的专家,他2013年的著作《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是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畅销书。他在《疯传》一书中总结了“疯传”六要素:诱因、情绪、社交货币、实用价值、公共性和故事。

百威的营销策略正是充分满足了这六要素,巧妙地运用JLO演唱会的新闻热点和线上线下的活动,把一场演唱会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首先,百威音乐赞助JLO中国演唱会,就满足了“诱因”要素。“诱因”是指利用一个更加频繁出现或更容易被想到的东西去激活人们的联想。这次演唱会是JLO中国首场演唱会,可谓是一大热点,百威是本次活动的最大赞助商,这次演唱会就叫“百威·JLO世界巡演上海站”,人们在想到这个热门话题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百威。

百威还在线上独创一种互动社交视频(Interactive Social Video)模式,发起“百威音乐王国皇想曲”活动,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种MV情节,然后@自己心目中的女神和另外一个SNS好友,三人共同“出演”一支MV。同时,消费者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JLO曲目。这支“皇想曲”就切合了两大要素:“情绪”和“社交货币”。

在驱使人们行动的情绪中,最为有效的是:敬畏、生气、担忧、兴奋和快乐。它们都会增加共享和传播。因此,传播者不应该喋喋不休地去宣传产品和相关内容,而应该想办法引起消费者的情感投入。“心目中的女神”能调动起不少人的想象和情绪,“我心目中的女神是怎么样的?”、“平时只能默默关注她,好心塞。”、“现在能和她一起主演MV那也太棒了吧!”这样快乐和兴奋的情绪,就使得消费者乐于参加和分享。

而且这支MV也不是消费者与女神两个人的故事,而是将SNS好友关系通过MV故事来进行趣味化呈现,任何观看者点击别人分享的视频链接,均能在MV中饰演一角,让用户时刻保持强烈的参与感。这就满足了社交货币这个需求,社交货币指的是用户会主动跟身边人谈起的话题,他所谈起的内容会让他觉得是在给自己加分,无论是显得更聪明、更富裕、更时尚还是更博学——这支MV无疑会让人显得时尚,所有“参演”的小伙伴当然会忍不住也想秀一秀。

就算消费者对“参演”MV本身不感兴趣,百威也有妙招让他们卷入互动,这次活动还能带来“实用价值”——分享MV赢取支持度,就有机会获得JLO演唱会门票和各类百威限量礼品,这是分享和传播的最直接推动力,也是对品牌最直接的宣传。

线上的互动热火朝天,线下的快闪活动也引来了不少关注,快闪是“公共性”要素的最好体现,“公共性”指的是人们会观察其他人的所作所为,并且模仿。让消费者能够“看到”就非常重要,一个能够自我宣传的产品能够使宣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JLO演唱会举办前几日,百威发布快闪活动,即在新天地和大家一起热舞JLO歌曲,新天地是繁华地带,快闪本来就引人注目,这两点使得当时的“能见度”就非常高,其后又被上传到网上作为演唱会造势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的创下400多万个浏览量。

除了这些,百威还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宣传效果无需多言——人们会记住故事,但不会留意宣讲式的广告。百威邀请微博红人猴姆作为 super fans 前来上海观看JLO的演唱会,并为其提供顶级待遇,包括名车接送、造型打造等。猴姆是微博红人,其意见领袖的身份加上整个事件的话题性,使得这一消息被他自身的粉丝和JLO的粉丝疯狂转发。但从另一个身份看,他就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个JLO的粉丝,而百威帮他实现了作为一个粉丝的心愿。是对音乐的热爱让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伙子成了微博的意见领袖,还被特邀参加演唱会,他的故事会引发众多粉丝的共鸣,给人“有梦想就会成功”的激励感,满满的正能量提升了百威形象,也进一步提高了百威的知名度。

所以,将六大要素尽收囊中的百威在社交网络上的走红就丝毫不奇怪了。百威的成功不是偶然,只要掌握了疯传的六要素,甚至只需要抓准其中几样,所有产品都可以成为社交红物!

 

图片来源:网络

 

流量不清零这事儿,虚拟运营商早干过

1

最近,全国网民以前所未有的团结一致关注着电信市场的风吹草动,最关注的一个点就是流量不清零,三大运营商终于走到了这一步(虽然除此之外的政策都是吐槽居多)。其实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为了喜迎“电信日”,国美、苏宁、迪信通、蜗牛移动等多家虚拟运营商就不约而同的推出过“流量不清零”以及转赠政策,但是因为虚拟运营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十分有限,所以中国网民对虚拟运营商(Mobile Virtual Network Operator)还知之甚少。

 

什么是虚拟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之所以名称中包含“虚拟”二字,是因为它们并不拥有无线网络的基础设施。是通过共享基础运营商的全部或部分网络资源来开展业务的运营商。它们向基础运营商购买网络,然后自行设计计费规则和套餐转卖给消费者。由于移动虚拟运营商并不拥有网络,它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业务的开发、运营、推广、销售等领域,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加多样优惠的服务。

全球第一家移动虚拟运营商是维珍移动(Virgin Mobile,成立于1999年),当维珍进军移动通信行业时,传奇商人理查德·布兰森认为建网不如租网,与英国第五大移动电话运营商 One2One 公司合作,成为第一家没有自己网络基础设施的移动电话运营商。它也是目前运营得最成功的虚拟运营商之一,在全球十个国家提供移动通信服务,包括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洲、印度、南非等等。那么开了虚拟运营商先河的维珍移动是如何崛起的呢?

 

锁定年轻群体

维珍移动成立初期,传统的运营商们只把目光投向消费水平较高的商务人士。以美国为例,当时行业测算的美国平均用户盈亏点为30美元,认为月消费额低于30美元的用户带给运营商的是负收益。所以市场对低消费水平的客户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覆盖率不足。

维珍移动正是抓住了这个未被充分开垦的市场,而这个市场的主体就是年轻人,维珍移动对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结论:他们使用手机的习惯与商务人士大不相同,他们喜欢发短信、用彩铃,下载有趣的东西,频繁更换手机面板和桌面图片,同时也是时尚手机配件的消费主力。

于是维珍移动就将客户群体锁定在35岁以下(在有些国家更将目标用户的年龄下调至30岁)的年轻人,致力于为这一客户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提供特别的服务

针对年轻人的需求,维珍移动和MTV网络(Music Television,全球主流音乐电视网)合作。其中,MTV网络向维珍移动的用户提供音乐、游戏、综艺节目等娱乐内容,而MTV的官方网站同时嵌入了维珍移动的广告,为提升维珍移动的品牌知名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维珍移动还会组织用户参加各种娱乐互动,包括短信投票评选最喜欢、最漂亮的明星等等,甚至有“解救电话”的功能:用户能接到自己预设好的电话,以便从不喜欢的场合逃离。反正都是青少年的菜就对了!

此外,维珍集团旗下遍地开花的各类产业也为维珍移动的特色服务加分。维珍移动与母集团的各类公司相互合作,为年轻电信用户提供不同优惠与配套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电话享受到诸如购物、旅游、订票、客房预定等多种服务。在某种意义上,维珍移动不再仅仅只是一个通讯工具,而成了维珍集团整合各种服务的一个切入点。而且作为虚拟运营商的它不用分心研究基础设施的事儿,只需全神贯注地进行客户研究和改进服务。

这种集团优势还体现在销售渠道上,维珍移动自身拥有在线销售渠道,而线下销售渠道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维珍集团强大的线下网络,包括超市、旅行社、书店等等

不过,能在全球那么多个国家成功推广,强大的本土化能力也非常重要,维珍移动在全球拓展业务时,几乎都会拉上当地的一个基础运营商成立合资公司,以确保本土化的支持和细分市场的针对性切入。

布兰森经常形容维珍集团是一只“跟在大企业屁股后面抢东西吃的小狗”。他注重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表面风平浪静的行业里那些没有获得满足的消费者就是他的目标。这也是我国的虚拟运营商可以借鉴的地方,不要只知道打价格战,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为目标客户提供服务,才是竞争的长久之道。

 

图片来源:网络

 

谁在撬动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内衣王国?

封面

女性内衣界的王者维多利亚的秘密可能有些心烦,不仅是因为Karlie Kloss 和Doutzen Kroes等顶级“天使”纷纷解约,也不仅是因为有 AdoreMe 这样的竞争对手,提供相似的产品但却便宜得多,最最关键的是,“只手遮天”定义时尚和性感的时代岌岌可危。

# ImNoAngel

四月份的时候,“ImNoAngel”的广告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这是大码内衣品牌Lane Bryant反抗维秘的时候所举的大旗。Lane Bryant强调所有的女性都是性感的。在该公司的发布会上他们宣称 “以重新定义的性感观念来赞美所有体型和尺寸的女性”,其核心是:“所有的女性都是性感的。” 他们反对“完美身材”的维秘,因为在这个女性的自信心不断提升的年代,维秘还在不断强化狭隘片面的对美丽的认知。

维秘最大码的内裤是XL,或者说是16号,但是时尚界对大码尺寸的定义是12-24,还有许多零售商提供28的尺寸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不禁让人想到了A&F,曾经因为拒绝出售大码T恤和CEO Mike Jeffries“我们只需要又瘦又漂亮的消费者”这样的言论而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维秘也面临着这样的压力,维秘的一个消费者Dana Drew曾组织过对维秘的抗议,“我在经济上完全没有压力,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只能购买香水、乳液和身体喷雾这样的产品,这让我感觉我的身体并没有被在意和珍视,我每年都看维秘的天使秀,也很想买那些我在屏幕上看到的好看的内衣,但是维秘并没有我的尺寸。”

 

内衣重回“外婆的衣橱”

除了尺寸上的不满之外,内衣的潮流好像在往回走。市场调查公司NPD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丁字裤的销售额下降7%,而三角内裤,男式短裤和高腰内裤的销售额则同比增长17%。这些没有蕾丝点缀,高腰的,布料厚实的“保守”内裤其实是一种跟维秘不一样的性感,为女性自己而穿的性感。

“我只穿保守的外婆款内裤”, Julia Baylis,一个苗条的22岁女孩骄傲地宣布。Baylis和她最好的朋友,27岁的Mayan Toledano,设计了精品服装品牌Me and You。她们最畅销的产品是一条在背面用粉色泡泡字体印着“feminist(女权主义)”的白色纯棉内裤。一经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而且这条“女权主义内裤”还在Instagram掀起了“belfies(a selfie for the behind)”的热潮,Me and You的顾客们热切地展示自己的女权主义信念和她们性感的臀部。“大多数内衣的目的是吸引男人”, Baylis 说,“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甚至不是一个考虑因素。这是你完全为自己穿的内衣。也许没有人会看到它,也许你会把它挂在 Instagram 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并不是意味着这些顾客不想要性感,她们当然喜欢,只是对她们来说,自然和舒适就是性感。“今天的女性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和性感。她们一手定义什么是性感,性感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不是什么具体的着装”,南加州大学的品牌专家 Jeetendr Sehdev 教授说。这是一个主流内衣企业迟迟没有拥抱的观念。

秘一年一度的天使秀还是热火朝天,身材性感的天使们也还是少女们心中的偶像,但是随着女性主义的觉醒,和观念的更加开放和多元,维秘的时代是否会过去呢?

 

图片来源:网络

红遍了朋友圈的小红书到底是什么?

封面

成长不过两年、过去三天App Store排名总榜第4、2015最in生活类应用、AppStore全五星好评、2015年最改变生活品质的App、一天刷5小时还不肯撒手……这些都是对小红书的描述,人们现在所见到的小红书是一个跨境电商,然而在最初它只是个购物攻略而已。

 

旅游攻略千千万,没有讲购物的?

说到旅游,有人爱吃,有人爱看,吃喝玩乐,样样都有攻略,穷游,马蜂窝,去哪儿攻略……唯独一样需求明明很强烈,却总是被忽视,那就是“买买买!”,小红书的两个创始人在自己的旅行经历中发现了这个问题,由此萌发了将自己的海外购物的经验通过产品来分享给大家的念头,于是就有了“小红书”,所以小红书最初就是专注购物的差异化旅游攻略。

2013年10月,小红书推出了出境购物攻略,如“香港购物小红书”,“日本购物小红书”,通过类似旅游攻略的形式对没去过目的地的消费者进行“扫盲”,覆盖了7个热门旅行地点。这些攻略都是由小红书联络当地购物达人编写而成,是当仁不让的海外血拼宝典。

 

从攻略到社区,从目的地到家里刷

小红书的第一次转变是从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家生产内容)到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前文也已经提到小红书的攻略是由购物达人编写,可以算是PGC,但是单纯攻略、指南型的产品无法应对季节打折、店铺更新等颇具时效性的问题,而且单向性的信息传输使得产品的信息量十分有限,消费者的使用也仅限于要旅行购物的时候,频率较低。与此同时人们对境外商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网购的习惯也已经培养完成,“海淘”越来越成为常态,但大部分消费者还是面临着跟之前一样的问题,不知道买什么好。

于是小红书先试水推出了可以UGC分享的香港购物指南,随后进化为“小红书购物笔记”APP,成了一个垂直社区,用户中不乏具有境外购物习惯的偏重度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经验丰富,能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吸引用户。而且小红书的设计简洁、友好,不需要BBS式精雕细琢的复杂购物体验和攻略,只要简单地说说购买使用心得,再配上两三张照片就行,让大家觉得分享是很简单的事情,能迅速将围观者转化为产出者。随着人群的不断积聚,小红书社区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海外的好东西——上到高端奢侈品,下到日常实用的小物件,都能在小红书中找到,而后者往往是被其他海淘攻略忽视的一块。小红书不再面临做完旅行购物规划之后就被抛之脑后的尴尬,而成为了蹲在家里也愿意去“刷”、“逛”和“分享”的应用,就像一个购物版“知乎”。

 

一站满足跨境剁手族

问完“什么是好东西”,下一个问题是“我该去哪儿买”。最终开始做电商的小红书让它的自我介绍“最大的全球购物社区”更名副其实了一点。成为电商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一步,毕竟还有千千万万的妹子被小红书种了草不知道该怎么拔而心痒难耐,三天登上App Store排名总榜第4也正是小红书电商推广的成果。

相比于其他跨境购物的应用,小红书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它的社区,这里已经积累了海量数据,用户喜欢什么、在分享什么、点赞最多的是哪些、最真实的体验是怎样的……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就能对“爆款”进行垂直打击。社区的人气也吸引了品牌主动与小红书进行合作。所以小红书的社区还是会在,而且还是小红书的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电商也有电商的挑战,采购、仓储、物流这些环节可比纸上写攻略难得多。

最初,当两个创始人想要做出一本购物攻略的时候,他们可能并没有预料到后来的走向,但幸运的小红书出生于移动社区崛起的13年,又赶上了14年跨境电商兴起的关键节点。战略就是不断调整的,最重要的是抓住其中不变的部分,对小红书来说就是改善海外购物体验的初衷,然后当时机来临时,他们就有足够的积累自然而然地做出转变,消费者的期待不过是保证产品正品,保证信息中立,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小红书就不会差。

 

图片来源:网络

姑娘们都在穿什么?Valentino的铆钉鞋

封面

我们常说时尚潮流瞬息万变,所以Zara才要尽力缩短设计的周期,EDITD才要实时监控消费者的反应与需求。但跟在潮流后面走,其实永远慢人一步,所以最厉害的是设计潮流的人,而更厉害的是让潮流成为经典而经久不衰的人。Valentino的铆钉鞋就正在朝这个趋势发展。自2010年上市以来,铆钉鞋每年都被抢购一空,这种售价600英镑左右的鞋子已经为自己在“标志性配件”的殿堂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想到铆钉你会想到什么?是叛逆、是朋克?然而在Valentino这里,铆钉也可以很优雅。一个一个小小的铆钉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铆钉鞋鞋的边沿,张扬而内敛。近几年又正逢复古风盛行,尖头鞋再次回潮,Valentino的尖头鞋几乎完全露出了脚面,不仅能拉长腿部线条,而且显得高贵性感。再配上T字交叉带与铆钉,两种风格既冲突又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女人味十足,却又透着不安分的蠢蠢欲动。

这款铆钉鞋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是在2010年的巴黎时装周,英国“ItGirl”Alexa Chung脚蹬一双铆钉平底鞋出入各大秀场,立刻引起了各大时尚媒体的关注。Alexa Chung、Olivia Palermo、Clemence Poesy这些时尚红人简直就是天然广告。铆钉鞋从她们脚上出现,然后疯传,席卷世界。但是明星们也爱Jimmy Choo、也穿Christian Louboutin红底鞋,为什么唯独铆钉鞋“深入群众”呢?

因为Jimmy Choo、Christian Louboutin这些固然好看,实在难穿啊,一是高,二是难搭,动辄十几厘米的高度实在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况且就算穿得了高跟,也不能天天都穿得跟去走红毯似的吧。但是铆钉鞋就完全不会有这种问题,平跟,中跟,高跟随便挑,而且十分舒适,无论是干练的西装、优雅的小礼服、还是休闲的牛仔裤,统统hold住,随着热卖及明星名媛对它的青睐,Valentino还顺势推出了更多颜色、花纹和种类。

这就不得不提到两位设计师,Maria GraziaChiuri和PierpaoloPiccioli,他们真可以说是临危受命,扶大厦之将倾,自从1998年Valentino家族由于经营困难不得不将公司出卖之后,Valentino的经营状况就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2002年再次转手给Marzotto家族时公司负债达到1.8亿美元。到2009年还是亏损的状态。而铆钉鞋横空出世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在整个奢侈品行业颓势初现的去年,Valentino的营收增长36%,其中有一半来自于配饰,而铆钉鞋正是其中的主力军。Chiuri和Piccioli给这个古老的品牌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秘诀是跨越市场。

Valentino原本给人的印象是正红色、繁复的装饰、礼服长裙,这一切让人联想到品味下午茶的贵妇人,虽然它依旧是明星走红毯时的热门选择,但也仅限于红毯与高级定制之上,原本的市场已经难以支持品牌的运转,扩展市场亟不可待。

在继任前已经追随了Valentino十年之久的Chiuri和Piccioli非常理解Garavani(Valentino的创始人)的风格,并尝试在不动摇Garavani一手打下的根基的同时,让Valentino变得年轻起来,把这个品牌推向未来。他们沿用了Valentino标志性的红色和受钟爱的高领口,但又让铆钉作为自己存在的印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铆钉正逐渐像那一抹红色一样,成为Valentino的标志。人们会记得红色礼服长裙,也会记得铆钉高跟鞋,会记得红毯上的优雅,也会记得街头的时尚,它们都来自Valentino,这真是一个完美的时尚童话。

 

图片来源:网络

Athleisure 当红,Lululemon 王道

2+封面

有时候巨头的所在会让我们觉得他们已经给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这个行业不会再有什么全然新的东西出现,然而现实是在看似定局多年的运动服装产业中,仍能有新势力崛起,UnderArmour 是这样,Lululemon 也是这样。

Lululemon 是一个瑜伽服装品牌,上市7年股价上涨到原来的30倍,如今市值接近百亿,这个加拿大品牌从一个瑜伽馆旁的小小店铺起家,从默默无闻到能够定义和主导它所在的类别,Lululemon 已经从Nike, Adidas, Puma和Reebok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品牌中偷走了不少市场份额。

 

找到蓝海,Athleisure 正当红

无论什么产品,都有两个基本竞争诉求,一是功能性的,二是情感性的,功能导向的产品往往会不断加强其功能,而情感导向的则会不断强调感性因素,然而这两者只要互相融合一下,就会有意向不到的效果。运动服装行业一直都是显著的功能导向产品,然而在运动服装中稍微加入一些时尚元素,就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Athleisure 就是如此,什么是 Athleisure?很简单,就是 Athletic(运动)+Leisure(休闲),可以运动穿,也可以休闲穿,这是如今正当红的时尚趋势。Lululemon 正是走在了这种趋势的前沿。

在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但是为什么运动的同时不能漂漂亮亮的呢?人们看重健康,也看重外观。正如苹果把设计、风格和美感作为产品的核心,Lululemon 也是如此,它的产品始终在呼吁,“我在意我自己,我在意自己看起来怎么样。”此外,跟苹果一样,漂亮的设计离不开直接响应客户需求的功能,比如有吸汗或中和汗味效果的特殊面料,有运动裤上用来装房间钥匙的小口袋,这就是他们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这种舒适、漂亮的运动服装,不仅吸引真正参与运动的人,而且已经形成潮流,而潮流的对象是所有人。这样的潮流还不会转瞬即逝,因为所有人都喜欢“好看又舒服”。

 

“买通”消费者周围有影响力的人

跟其他的运动品牌不一样,Lululemon 不会选择花上数千万美元赞助一个迈克尔·乔丹和贝克汉姆。而是选择了更接地气的办法——找到当地最受欢迎的20个瑜伽老师、私人教练和健身红人,给他们赞助免费的服装。听起来很简单,也不会花很多钱,但是齿轮就这么转动起来了。

接着它们给这些红人拍摄照片,印成大幅海报挂在店里展示,并且在海报中配有这样的文字 “Dana Cope,Chatswood Yoga的小老板,这是我们给当地教练的免费广告,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生意”。在借“模特们”宣传的同时也增加了“模特们”的知名度。免费产品和曝光、升值的可能让这些当地的红人变得非常忠诚。

这些健身领域的意见领袖就开始直接影响他们的粉丝和学员,更多的人去到店里,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健身教练,教练们变得更有名,拥有更多的粉丝……双赢的良性循环就此展开了。Lululemon 自己也会在店铺里组织一些工作坊吸引流量,比如 “瑜伽入门”或者“如何烹制健康速食”之类的活动,这时候当地的教练和专家们就会志愿参加活动。

 

人人都喜欢被尊重,被激励

在Lululemon 的商店,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在试衣间的门上挂着的小型白板。当消费者要试衣服的时候,助理会询问他的名字,引导他进入一个房间,在白板上写上名字和试穿数量。然后特别的体验就开始了,工作人员会在对话中提到他的名字!消费者不再是“在4号试衣间试衣服的顾客”这种冷冰冰的角色,而是更加私人化的小伙伴。

无论消费者需要试穿多少其他的尺寸和颜色,助理们都会不厌其烦地提供跑腿服务,此外,他们会主动发起恰到好处的对话(当然也会用名字来称呼),比如“打算在何时何地穿这件衣服”,“在我看来这件衣服怎么样”,“我觉得你可能还需要再配一条腰带”,到了这个阶段,消费者大概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亲近和信任,因为他们对你好像对待他们自己的健身小伙伴一样。然后就是即使高价也心甘情愿的付钱环节了——“嗯,他们真的了解我,这是我真正需要的物品”。

这些出色的员工,跟Lululemon的公司文化也密不可分。另一样在Lululemon的店里能看到的东西是员工的目标,一年的,五年的或者十年的。这不是KPI或者其他绩效指标,而是纯个人的目标,比如“在2016年之前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或“在2020年之前拥有在纽约市的公寓”之类的。进入Lululemon之后,每一个新来的员工都要坐下来与他们的上级谈谈心,然后写下他们的梦想,和所有对实现梦想来说很重要的事情。这使得每一位工作人员感受到自己不只是为公司卖衣服的工具,而是被鼓励要去实现目标的个体。

这就是Lululemon的成功秘诀,它创造了一片蓝海,定义了时尚,在这个市场上,Nike反要倒过来追赶了呢。

 

图片来源:网络

百度筷搜:从愚人节玩笑到戛纳金狮

3

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创意节近日在法国举行。作为全球广告和创意界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事,它已有62年历史,被誉为“广告界的奥斯卡”。在本届颁奖典礼上,一双筷子吸引了无数眼球——来自中国的“百度筷搜”斩获了戛纳创意节技术创新金奖。在今年5月的One Show国际创意节上,“百度筷搜”也代表中国一举斩获3项金铅笔奖,1项铜铅笔奖。

 

从愚人节玩笑到真实产品

故事得从2014年的愚人节说起,“筷搜”最开始只是百度市场部做的一个愚人节视频,一经发布就在网上疯传起来。在“筷搜”传播当天,百度内部讨论决定,将百度筷搜产品化。经过几个月的加班加点,终于赶在14年9月的百度大会上发布了1.0版本的成品。

百度筷搜的筷子部分集成各种传感器,实现一系列物理指标的测量,并将测量数据蓝牙传输给智能手机,通过筷子尾部的LED灯与用户进行智能交互,如检测结果合格,显示蓝色,检测结果不好,以红色警示。筷托则内置红外光谱仪,实现对测量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突出的三大功能包括:第一,检验食品油的品质,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其中,回锅油和地沟油都属于差等级;第二,可以检验饮料和水的PH值;第三,可以分析水果甜度、品种和产地,同样的红富士能分析出是产自山东的还是陕西的。

 

凭什么摘得金狮?

能获得戛纳创意节的青睐,百度筷搜这个创意究竟牛在哪里?

1.关注现实问题、击中用户痛点。这个痛点真是痛啊,而且是那种打脸的痛,食品安全问题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逼出了个筷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办法,对传统行业的创新具有启发意义。

2.高科技。一是目前全世界最小、最细、也是最全的传感器集成,可以收集水、汤、油等各种食物的数据;二是建立了食品健康的大数据分析库,基于云计算,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转化为各项食品安全指标。

3.够日常,够传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当中,高科技的智能设施就应该金属质感,冷峻且blingbling,然而百度筷搜,就是筷子嘛!横看竖看都是筷子!午饭晚饭顿顿都要用的筷子!在流传千百年的中国传统进餐工具里融入现代科技,这才够酷,够深藏不露。

 

靠谱吗?

虽说已经出了成品,但是从使用来看存在两大不足,一是准确度,二是使用场景。从准确度上来看,百度筷搜号称有检验食品油品质、检验饮料和水PH值、分析水果甜度、品种以及场地三大功能。消费者最关心的可能就是餐桌上的地沟油问题了,但事实上,目前业内都还没有有效快速鉴别地沟油的方法,虽然不知道“筷搜”检测的是油的哪项指标,对食用油的评价指标有很多:酸值、过氧化值、色泽、烟点……仅仅通过酸价值、TPM值或电导率等这些数值来判断油的质量并不靠谱。

从使用场景上看,百度筷搜测试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外食(什么?你自己做的饭你都觉得不靠谱?那我也没什么办法了……),吃饭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啦!自带筷子去餐馆倒是没什么不妥,但是难道一伸筷子一闪红灯就要跟店家撕起来,要退菜要重做?就凭一双筷子就说人家地沟油?要是店家不合作,那你是吃还是不吃呢?菜已成席,钱已花出去,但是筷子又说这不健康,这不是添堵吗?所以若是百度筷搜能够更加准确,与各种评判标准相匹配,同时使用场景更加广泛,测测奶制品成分啦、农药残留啦,大概会更受欢迎,更具实用性。

技术驱动创意,创造的新可能

这是一个创意与科技不可分割的时代,每一个新技术出现都会留给创意人很多空间,而创意也可以倒逼科技迭代发展,创造出新产品。百度筷搜依托于百度搜索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智能硬件制造技术,成为了技术和创意融合的典型例子,哪怕目前只是雏形,但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创造的可能性。在这一波互联网的浪潮中,中国的企业们被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那么请做出 Kungfu,请做出智能输入手环,请做出Matrix+,请把这些愚人节的故事实现在我们面前,然后骄傲地说这是中国创造。

 

图片来源:网络

挑战YouTube,视频广告的未来在Facebook手里?

封面+1

Facebook上的视频点击量已经达到每天四十亿次,视频已成为其一项越来越重要的业务。Facebook 依靠其海量流量吸引了很多原创内容,现在,它将放出另一个大招——跟作者分钱!Facebook表示将开始与供应商分享广告收入,旨在吸引更多的优质内容和更多的广告,YouTube曾采取这一政策让 YouTube 上播主的经济状况明显提升。与 YouTube 这项广告计划最初面向的是草根用户不同的是,Facebook的这项计划更多面对的专业的视频内容制作机构,比如 NBA、Ellen 秀以及时代杂志等等。如果成功的话,Facebook就将成为YouTube的巨大威胁,而后者已经占据市场霸主的地位很久了。

Facebook所披露的分成模式跟YouTube的非常类似,都是45%收入归属平台,55%收入分给供应商。但供应商方面的收入计算模式有些复杂,该公司推出了一种名为“推荐视频”的新功能,是专注于视频内容的动态信息。假如用户点击了动态信息中关于滑雪的视频,他会被带到“推荐视频”去观看该视频,还会被推荐更多内容相似的视频。而视频中的广告并非绑定于某一个视频内容,而是像电视广告一样插播在不同视频之间。基于这一广告播放形式,Facebook将根据用户在一次浏览视频体验中观看不同视频的时长来分配供应商们的广告收入。对用户来说,“推荐视频”的人性化设置,让人不必费心寻找,对供应商而言,这是更为科学的分配方式,同时具有内容上的激励作用。

对于广告主来说,这也是件好事儿,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的广告穿插于高质量的内容当中,就像电视广告那样,而不是在打开的时候被晾在一边孤零零地展示。另一个关键的转变则是在新模式当中广告的声音会被默认开启,“没出声的广告就是浪费钱”,而目前Facebook上太多自动播放的广告都是“哑的”。此外,Facebook的天然优势在于其视频用户都是登陆的注册用户,这意味着它可以获得更多潜在的用户数据,而广告主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定位特定的群体。

根据eMarketer的调查研究,2014年美国数字视频广告支出增长为56.0%,达到59.6亿美元。这个数字将继续增长,但增长会逐渐放缓,预计到2018年,增长率为13.9%,数字视频广告支出将达到128.2亿。此外,视频广告会在数字广告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预计在2018年所占比重将达到30.1%。可见视频广告的确是一块肥肉,现在YouTube咬着这块肥肉的20%,2014年净收入11.3亿美元,是毋庸置疑的霸主。

然而Mixpo的2014年的调查显示,近90%接受调查的美国广告商高管表示,他们计划在2015年在Facebook投放视频广告,Facebook一跃成为了最受广告主欢迎的社交网站,YouTube的排名则下降到第二位,虽然投放意向比去年上升3.7%,但还是比Facebook低了5.5%。同时Instagram、Twitter和LinkedIn也面临着合作意向的强劲增长,可见社交属性对广告投放的日益重要。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Facebook在2015年的开端就表现不俗,Kinetic Social指出,2015年第一季度广告主在Facebook上的广告支出环比从14.4%上升到30.7%。

如今Facebook与YouTube在视频浏览量上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Facebook今年的视频浏览量即将达YouTube的三分之二,即2万亿次,两家公司的视频月活跃用户量相当。但RBC 投资的分析师马克·马哈尼表示,Facebook上的视频浏览有75%来自于智能手机,而YouTube只有约50%的浏览量来自手机。Facebook视频广告的主要目标是移动端,Facebook有能力在移动端获得用户,并将这些用户转化成营收,几年前,当Facebook开始着眼于移动广告时它就成了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移动广告商,如今瞄准了视频广告的Facebook不容小觑,只能对YouTube说一句:要当心啊!

 

图片来源:网络 

顺丰: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海淘被我承包了

3

关于顺丰,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刚才顺丰的快递员在我公司发飙了,“我一个月工资1.5万,会为了你这2000块钱的礼品丢这个饭碗吗!”于是整个公司一片寂静。一直以来,顺丰“国内逼格最高快递”的形象深入人心:全副武装的快递小哥,不得不服气的冷链,坐拥十几架飞机……然而,顺丰绝不安于王牌快递的角色,它不安分的基因从它决心打破常规搞快递直营的时候就开始显露了,今年的新闻里还说它正在研究用无人机送快递。

顺丰从2012年开始自己做电商——顺丰优选,2014年推出了快递与便利店结合,提供社区综合服务的嘿店,不过目前两者都做得不温不火。顺丰优选看起来就是一个生鲜平台,虽然也卖别的,不过主页里最醒目的还是吃的;消费者考虑使用的原因也主要是顺风强大的冷链。而嘿店,高举社区服务的大旗现在却有沦为快递小站的尴尬,没能为居民提供应景的服务,还被高额的成本累得够呛。但是顺丰还是越挫越勇,依然没有放弃这些尝试,如今它又在努力抓住海淘的新机会。

2014,顺丰针对国内买家推出了“海购丰运”,这不是电商平台,而是为在 eBay、亚马逊等海外网站购物的消费者解决跨境物流转运的问题。根据顺丰描述,“海购丰运”从美国转寄至中国的货品只需7-10个工作日,享受30天的免费仓储服务,顺丰的转运清关能力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决胜因素。不过,一向服务满分的顺丰在“海购丰运”上却被各种吐槽,槽点如下:

  1. 顺丰列了一张禁寄物品清单,网友评价:完美包罗所有想买的东西呵呵哒~!
  2. 如实报关,基本都会被“税”(虽说纳税是美德,然而淘友们觉得省钱也很重要啊!)。
  3. 其他吐槽汇总:根本不快!丢东西!客服不理人!

总之,这是顺丰跨境物流的一次勇敢尝试,但颇有砸顺丰招牌的潜能。

针对消费者有“海购丰运”,面对卖家顺丰则推出了“全球顺”,“全球顺”针对电商商家提供价格经济、对时效要求不高的快递服务。价格仅是顺丰原有产品价格的60%-80%,在“全球顺”直邮业务下,香港至大陆的时间预计为7—9天,纽约至大陆预计为7—12天,符合经济型快递的属性。顺丰以亲民的形象步入跨境物流,一时为市场称道。2015年4月, “全球顺”新增了保税区内仓储、进出区申报服务,到了境内,则有“丰巢”和“嘿店”作为最后一公里的支柱。

至此,顺丰已经基本将海淘物流的所有环节收入囊中,做到了产品全球化;顺丰战略中的另一个全球化则是网络全球化。顺丰将通过建立20个全球仓网,来覆盖4个主要目标市场。北美海外仓,将布局在美东、美西和加拿大;欧洲海外仓,除了英国4个仓外,还会布局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俄罗斯和澳大利亚也会有布局。2015年,顺丰还将接收第一架客改完成的波音767货机。该架具备跨洲际航程能力的767货机的加入,也让顺丰向国际航空货运领域迈进。

而在实现全球化的同时,顺丰国际业务也在由顺丰物流转变成顺丰服务,目标是提供从头至尾的完整海淘服务,在物流之外还解决语言、支付、正品这另外三大难题。

2015年1月9日,跨境电商平台“顺丰海淘”正式上线,提供商品详情汉化、中文客服团队支持等服务,让消费者语言无压力。在支付方面,顺丰海淘可以直接人民币支付;此外,顺丰速运旗下还有第三方支付平台“顺手付”;它更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共有品牌的“中信顺手付”支付账户、APP和中信顺丰联名卡,在普通的支付功能外,添加了顺丰速运和海外消费的优惠。其中顺丰中信联名信用卡堪称是海淘党的“剁手利器”,有银联单币卡、VISA全币通卡、万事达全币通卡三款,持卡用户能享受在全球各地进行消费或者取现时免除1.5%的货币兑换手续费,境外消费最高能获得10%的返现等优惠。然而在支付宝和微信接近垄断,并不断推出便捷的国际服务的局面下,“顺手付”的吸引力有待考验。

自有采购团队加境外电商的组合,则有望击中正品的痛点。顺丰海淘的商品路径有两种,一种是从海外仓直发,另一种是依托于保税模式,采购选品在保税区屯货,用户下单时再清关。对于“送快递”的顺丰能否玩转供应链的质疑,顺丰海淘的总负责人任晓煜认为“跨境电商表面上看是新事物,但从供应链角度来讲,线下已有三、四十年,是非常成熟的东西,销售端虽然不一样,但在采购端方面,和传统的线下贸易没有任何区别。”一方面大宗采购,能够有比较便宜的价格,另一方面在物流成本上顺丰能够有效控制,总之任晓煜信心满满。而且拥有强大物流的顺丰海淘,在重量大、复购率高、保质期短、对时效要求较高的商品上很有优势,可以走差异化的路线。

电商+支付+物流的组合使得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顺丰不断深化着跨境电商的布局。但海淘这个电商界新机会,各方都不甘心放过,电商巨头们在自己发展物流,快递界则纷纷跨界电商,还有如海蜜、小红书这样的专业海淘APP,哪一个都不容小觑。在群雄混战的局面下,若能将本行做到极致,顺丰就有机会承包海淘物流,而做好了供应链整合和整体消费体验的顺丰,指不定哪一天,就承包了整个市场呢?这当然是更高的要求和展望,但是下限的下限在于,顺丰是个金字招牌,千万别砸了!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