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澄创新早餐 2017.8.14-8.18

IMG_20170820_200405

互联网公司金融业务增长背后仍有隐忧

虽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都取得了不错的增长,但全球领先的信用评级、研究及风险分析机构穆迪对此发表了谨慎的看法。虽然以消费借贷为主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确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其获得的利润与这些公司为此投入的资金相比显得微薄。而为了鼓励消费者使用借贷服务,互联网公司对于消费者信用的评价可能会留有松动的余地,从而增加了风险。以阿里巴巴与京东为代表的公司借助其庞大的用户消费数据,可以作出更合理的用户信用判断,而更多互联网公司无法做到这一点。

软银希望继续在印度电商领域建立影响力

印度电商 Snapdeal 在未通知第一大股东软银的情况下,宣布与 Flipkart 的合并谈判结束,将继续保持独立发展。此举让软银想在印度复制阿里巴巴的成功故事的尝试受挫,软银不得不与 Flipkart 进行接洽,并通过旗下科技基金 Vision Fund 向后者投资25亿美元左右,以继续保持对印度电商市场的影响力。随着 Amazon 进入了这一人口基数巨大的市场,印度的本土电商要么选择合并以获得规模优势,要么选择进行差异化的定位以应对竞争。而作为两大电商的投资者,软银需要处理好两者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HTC 连续九月亏损,转战VR前景不明

HTC 公布第二季度财报,已连续9个月亏损。在智能手机行业,利润已经被苹果、三星等巨头瓜分,而华为、OPPO、Vivo等凭借巨大的出货量也能分到一杯羹,剩下的手机厂商如无自成体系的生态系统支撑,已经无法在这个市场有所收获。尽管其 VR 设备 HTC Vive 的出货量表现不俗,但 VR 产业同样面临着巨头的竞争。HTC 能否甘心抛下手机业务,集中资源在 VR 领域实现突破,是个艰难的选择。VR 市场消费潜力的不确定性又让当前的商业决断变得更为复杂。

诺基亚联手蔡司,专业镜头受到手机厂商青睐

搭载骁龙835的诺基亚8发布,4年后再度与蔡司合作,搭载后者的光学镜头。摄影能力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手机的重要考量,与蔡司的合作可以提升手机在影像拍摄上的竞争力。随着华为与徕卡合作,OPPO 引入施耐德,留给手机厂商可以用来背书的镜头厂商已经不多了。与大牌光学厂商合作,究竟是营销噱头,还是真正强化了自己手机的定位,还需手机厂商细细斟酌。而对于光学厂商来说,借助手机市场来应对相机市场的需求疲软,可能是其不得已的出路。

麦当劳将把门店开进恒大的住宅区里

麦当劳在被中国的运营团队接手之后,迅速与中国第二大的房地产开发商恒大达成了战略合作,将把门店开到后者开发的住宅区内。此举为麦当劳中国区团队的门店翻番目标开辟了道路,并且使其有机会进入中国未经开发的中小城市市场。对于恒大来说,中小城市的店面地产存在需求不足的情况,麦当劳的到来不仅可以解决部分的店面租赁问题,也可以带动周边的商业氛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淘宝京东优衣库创新技术都没能攻克的试穿难题,亚马逊却这样解决

淘宝京东优衣库创新技术都没能攻克的试穿难题,亚马逊却这样解决

对于每一个有在网上购买衣服的经历的人来说,卖家秀和买家秀的鸿沟一直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雷区。现在,亚马逊正推出一项名为Prime Wardrobe的测试服务,亚马逊的部分 Prime 会员可以在线挑选3-15件服饰商品,然后在家试衣,试穿完后只需保留他们想要的衣服,不需要的则留在 Prime Wardrobe 盒子中,由亚马逊的工作人员免费收回。购物者会有 7天时间在家试穿,如果留下3件衣服,则可享受 9折优惠;留下 5件或以上,则可享受 8折优惠。会员无需为这项服务支付额外的费用并且双向运费全免。

亚马逊尚未公布这项服务正式运营的时间,但却足够让线下零售商瑟瑟发抖。电商正在努力让自身的购物体验更贴近线下零售,其中最难的环节就是“试穿”。

淘宝京东优衣库创新技术都没能攻克的试穿难题,亚马逊却这样解决

亚马逊的这项服务让人想到虚拟试衣间,虚拟试衣间的概念已经被提了好几年,但是至今仍还是存在于概念当中。淘宝曾经在某活动期间短暂上线虚拟试衣间,因为效果略惨不忍睹,因此被网友戏称为“防剁手神器”,京东的试衣间也没好到哪里去,现在真的投入使用的可能只有优衣库的4D试衣间。

淘宝京东优衣库创新技术都没能攻克的试穿难题,亚马逊却这样解决

无论是虚拟试衣还是免费试衣服务,都是试图帮助用户解决同一个问题,即线上购买服装无法进行试穿,从而导致购物体验不佳。

用户试穿衣服实际上是要完成两个任务:

1. 看看若干的单品搭配的效果怎么样

2. 感受一下上身的穿着体验怎么样,是否舒适。

当前的虚拟试衣间给人的效果很像女孩子们小时候爱玩的换装小游戏,哪怕是要实现衣服在身上的真实效果成本依旧非常高昂,比如毛衣的贴身效果,真丝的垂坠质感,更别提真实的上身触感了。所以虚拟试衣间可能只适合用来完成第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依靠技术将很难实现,如果可以实现成本也会相当高昂。

创新不一定来源于技术。一些费了很大的劲儿依旧难以实现的技术突破,或者是由于技术成本居高不下的一直没法解决的问题可能可以通过最简单原始的办法去解决——那就是,让客户真的试试,将电商购物中的“退换货”的环节重新定义为“试穿”。

这样的服务真正在为客户创造价值,只要企业最终获得的价值能够覆盖成本,那么就是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其实美国知名鞋类电商 Zappos 早就推出过免费退货的服务,相比衣服,鞋类产品对舒适度的要求更高。在 Zappos,如果消费者想买一双鞋,他可以获得五双鞋进行试穿,免费退换,这种服务使得 Zappos 获得一大批忠实的回头客,最终以8.5亿美元的价格被亚马逊收购。

淘宝京东优衣库创新技术都没能攻克的试穿难题,亚马逊却这样解决

美国的 Stitch Fix 除了“试穿”外还直接为消费者承包了“挑选”的环节。消费者在最初需要提供详细的个人身体信息和喜好,比如体重、身高、内衣尺码、风格偏好、购买需求和接受的价位等,Stitch Fix 甚至会让用户给出自己的 Pinterest 账号链接,了解用户的职业,甚至是邮编(用来预测用户所在地点的天气情况),从每位用户处收集的数据要超过50项。

接下来会有专门的买手在机器分析的辅助下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自身的搭配经验每月为消费者挑选五件衣服,这项服务需要收取20美元的费用,但如果消费者留下了任意的衣服,那么这20美元的服务费就可以被免去,购买数量多的还能打折。而消费者最终留下的衣服则进一步充实了 Stitch Fix 的数据库,下一次推荐的衣服将更合消费者的心意。

因为 Stitch Fix 的服装大多来自于精品店或者是一些小众设计师品牌,其中的利润更高,而且其在“挑选”和“试穿”环节又为用户创造了不同于其他电商的差异化价值,因此财务表现喜人,其2016年销售收入达7.3亿美元,连续三年实现盈利。此外,Stitch Fix 获得的非常个体化的用户大数据,也将成为它的重要资产。

淘宝京东优衣库创新技术都没能攻克的试穿难题,亚马逊却这样解决

亚马逊的产品利润可能不如 Stitch Fix,服务本身并不收费,免费退换又会增加显而易见的成本,因此亚马逊选择将其作为会员服务的一部分,一方面可以吸纳更多的人成为会员缴纳每年99美元的会员费,另一方面进一步挖掘会员的购买力,明目张胆地抢线下零售的生意,再加之它引以为傲的物流体系,看起来也会是个不差的生意,只是即将被攻破最后一块壁垒的线下零售商们又该愁破脑袋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 2017.8.7-8.11

timg (4)

央行要求第三方支付都接入网联平台

央行下文要求非银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到网联平台处理,从而将整个支付体系纳入监管下。此举让清算市场由一家独大变成了多头竞争的局面。银联将不再具备类似在信用卡领域的独家清算地位,要想获得更重要的支付地位,必须加入激烈的市场竞争。央行此举避免了数据寡头的出现,从而减少了信息孤岛产生的可能性,对于整个行业生态而言,是件好事。

美国有线电视联盟与 Netflix 展开合作

随着 Netflix 等互联网媒体的兴起,美国传统的有线电视公司正在面临危机。而有线电视运营商正在试图将 Netflix 加入它们的机顶盒。此举让 Netflix 将新增许多用户,同时也将导致许多原本属于有线电视的内容订阅被削减。有线电视运营商必须在两难之间作出选择。毕竟抓住未来的观众比眼看着现有的观众流失更为重要。截至2016年底,前25名美国付费电视分销商中有13家与 Netflix 有类似的合作。在新的生态系统中,互联网媒体代替传统电视公司成为了领导者。

麦当劳中国完成交割

麦当劳正式与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投资完成交割,将旗下2500家中国内地门店与香港的240家门店转交给新的公司。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升,以麦当劳与肯德基为代表的“洋快餐”逐步失去了在中国的风光地位,疲软的背后离不开消费者对其神秘感的消失,以及中西饮食文化的天然隔阂。新公司希望通过下沉三四线城市扩张开店的方式突破目前的困境,但数量的提升未必会带来业务质量的提升,业绩的天花板似乎依然会存在。

天猫与奢侈品牌合作频频

天猫最近在奢侈品领域动作频频。在开出仅面向部分用户的奢侈品频道 Luxury Pavillion、与万豪国际宣布成立合资公司运营万豪旗下所有线上中文官方平台后,天猫又宣布上线奢侈品快闪店 Tmall Space,首个商品是 LVMH 旗下的 Loewe 手袋。快闪产品有利于品牌测试平台效果、收集用户数据,同时不致于降低品牌形象,这也与天猫的定位相符,奢侈品厂商与电商品牌正在不断寻找合作甜区,探索未来的零售道路。

特斯拉开发自动驾驶卡车

特斯拉正在开发可以自动驾驶、可编队出行的长途电动半挂式卡车,并已接近养车测试阶段。长途运输卡车被视为是自动驾驶技术理想的早期市场,长途运输企业对成本有较高要求,但对卡车本身并无特别个性化的需求,对安全性的担忧程度也没有消费市场那么深,因而受到了包括 Uber、Waymo 在内的硅谷无人驾驶技术引领者们的关注。通过满足这一市场的需要,再逐步进入个人消费者市场,是自动驾驶技术演进的一条优选路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市值险些超过百度改写BAT的京东,究竟做对了什么?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三大集团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国互联网三巨头”。但最近对百度来说可能有一个坏消息——截至今年6月底,同样在纽约纳斯达克上市的京东集团市值已逼近百度,二者仅相差几亿美元。中国互联网的BAT三足鼎立格局可能被打破,从而形成“两超多强”局面。

互联网行业发展态势瞬息万变,各家公司市值此消彼长也并非无迹可寻。那么,百度究竟为何被渐渐甩出了“第一梯队”,而京东又是如何闷声发大财的呢?

百度的“萧何”之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百度曾依靠搜索业务在中国互联网市场打下一片江山,树立了在中文搜索领域无可撼动的地位。但随着搜索业务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出现颓势,百度也陷入了收入构成过于单一的窘境。

2016年,百度仅获得了705亿元营收和100亿元营业利润,其中营收只增长了6%,利润却下跌了15%。与之相比,阿里巴巴取得了1438亿元收入和681亿元营业利润;腾讯则实现营收1519亿元,比2015年足足多了47.62%。

在百度总计705亿元的收入中,有91%是搜索引擎和竞价广告等在线推广营收,其他业务收入仅为9%。

对比阿里巴巴的收入构成,其电商核心业务占比为86%,数字媒体和娱乐、云计算、新兴业务则拥有14%的占比,且目前阿里巴巴正在逐步地去电商化,转身为围绕电商业务的基础设施提供商。

而在腾讯的收入构成中,网络游戏、社交网络和网络广告分别占据了约47%、24%和18%的收入比重,剩余的11%则由支付、云服务等其它业务贡献。

相比于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通过营造电商生态和社交游戏生态建立了自己的“护城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多元化拓展,百度对于自身业务的判断和布局似乎并不清晰。

以糯米为代表的百度系 O2O 的表现一直差强人意,甚至面临关停的局面,而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又是高投入、慢产出的领域。况且在这几个领域,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先后有了相应的动作,百度并没有绝对优势。同时,近年来围绕百度竞价排名的各种负面新闻更是让其雪上加霜,颇有些内忧外患、如履薄冰之感。

另辟蹊径的京东

在百度焦头烂额之时,京东却高歌猛进。市值攀升和各方看好主要得益于京东对自身明确的定位,以及不断完善的差异化战略。

京东早期由 3C 家电产品奠定市场基础,通过“正品、服务、低价”获得消费者的认知和认可。但此类产品的毛利相对较低,因此近年来,京东不断扩充商品品类,形成了消费品、服饰美妆、家居、3C 家电、生鲜等多品类共同发展的格局。今年6月底,京东更是斥资3.97亿美元收购了英国奢侈品电商Farfetch的股权,可见其施行多品类并行策略的决心。

尽管在京东崛起的过程中,淘宝和天猫是其不得不直面的强劲对手,但从整体战略上来看,阿里巴巴和京东却已经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阿里选择了经营生态链,将自身定位于轻资产平台。淘宝和天猫的本质都是平台型电商,其盈利主要来自于平台收费。因此,阿里系电商选择打造能够接入物流运营商的第三方物流平台,通过菜鸟联盟集合各家物流运营商,实现物流信息共享。事实上,阿里系的物流平台服务对象是天猫和淘宝卖家,这是一种针对平台卖家的增值服务。

京东的核心优势在于自营的物流供应链体系。作为 B2C 电商的代表,京东深耕了整套电商物流供应链,将其内化为企业的自身资产,商品储存、订单仓库生成、包裹分拣、干线运输、业务员配送,整个过程都由企业自身完成。得益于巨大的销售体量,京东自建物流不仅可以直接服务到终端顾客,更深层的作用在于能降低管理沟通成本,获得持续的盈利能力。

阿里巴巴已经不止于一家电商集团,其将电商业务所采集到的用户大数据用于金融、娱乐、生活服务、云服务等业务领域的拓展,甚至提出了“阿里巴巴将去电商”。这表明,阿里巴巴正在向着一家数据集团进行转变,而以天猫和淘宝为主力的电商业务,只是这个数据商业帝国中的版图之一。

京东则不同,除了不断完善自建物流供应链和积极拓展销售品类外,京东还选择了与沃尔玛、永辉超市等传统零售巨头进行了涉及股权的深度战略合作,其建立超级泛零售集团的雄心可见一斑。

京东的“真对手”

在传统零售中,多级批发零售模式往往令品方的库存、价格、铺下管理均面临着信息滞后、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京东为实现零售渠道分销的智能化打造了一站式数据平台——慧眼系统。品方可以通过系统实时准确掌握每件产品的仓储状态、配送流向、动销状况、复购率、价格变动等全方位信息。京东的志向,在于提升零售效率,打破传统零售的格局。

从零售角度来看,京东最大的对手也许不是阿里系的天猫和淘宝,而是苏宁。

如今,单纯做传统零售已是前途暗淡,但仅在互联网上布局也很难将价值最大化。同时拥有线下和线上渠道的苏宁

商业世界的本质即“创造并获取价值者为王”,京东通过自身的合理战略布局不断创造价值,也获得了相应回报,取代战略重点不停变换的百度的地位指日可待。当然,商业世界也向来是一天风雨一天晴,诸侯纷争最终鹿死谁手,还要看各自战术的勤奋和及时修正战略的能力,我们这些看官们只能拭目以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 2017.7.31-8.4

timg (3)

饿了么与点我达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饿了么与点我达形成战略合作,将借助后者的众包服务解决饿了么的即时配送问题。目前饿了么的配送分为自营、代理商和众包三种模式。随着饿了么进军外卖以外的生鲜水果、商超便利、鲜花蛋糕的配送服务,众包成为了扩充运力的重要渠道。而点我达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运力调配系统,可以提升配送员的效率,从而满足饿了么日均超过100万单的需求。利用技术手段实现社会运力的效率提升、降低成本,从而创造用户的需求,类似外卖市场的故事也许还会有新的篇章。

联通与腾讯一起推广腾讯王卡

由中国联通和腾讯联合成立的运营中心开始职位招聘,专门负责火爆的腾讯王卡。使用腾讯王卡的用户将以最低19元每月的价格获得用于一个定制软件矩阵的4G免费流量,包括了微信、QQ、腾讯视频、王者荣耀等腾讯系热门应用,以及斗鱼、熊猫直播等非腾讯系应用。腾讯是联通混改的热门参与方,此次与联通的合作引发人们遐想。在运营商逐步沦为管道的今天,如何通过创新业务提升营收,是运营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因为荣耀的用户数据,华为与腾讯起了争端

华为与腾讯正在为用户数据问题进行博弈。华为认为手机上的数据属于用户,只要经过用户同意,华为就能收集用户的数据。这些数据将帮助华为增强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从而让自己的手机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而华为收集的数据中就包括了微信的数据,腾讯坚持认为这些数据属于自己。未来数据将成为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所以各公司都想获得数据的权益,同时,他们也需要平衡好与用户以及生态合作方的关系。

阿里云逼近全球三甲

Gartner公布了2017年全球云存储的魔力象限,阿里云正在逼近全球三甲亚马逊、微软和谷歌。Gartner点评称,阿里巴巴集团对云计算业务的持续投入,在国际市场上也积极布局,让其云服务的技术、产品和全球规模都有长足的进步。凭借着对于中国用户与行业的理解,以及背靠天猫淘宝两大流量聚集地,阿里云在利基象限里已经排到了第一,3A(Amazon,Azure,Ali)的梦想实现也并非遥不可及。而如何在国际市场实现规模突破,将成为阿里能否进入云存储第一集团的关键。

Instagram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正在超过Snapchat

主打阅后即焚的Snapchat找到了年轻人的痛点,将他们从Facebook上吸引过来,创造了自己的商业奇迹。而如今Facebook凭借旗下的Instagram推出的Stories展开了反击。Instagram Stories主打视频、照片在24小时后消失,同样回应了年轻人的需求,并借助Facebook的生态与Instagram本身的照片处理能力,迅速获得了用户的支持,Instagram其活跃用户数和年轻用户的使用时长都超过了Snapchat。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对用户的持续洞察和生态系统的协同缺一不可,是延长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关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成为奢侈品手表箱包ysl营销新渠道,看朋友圈如何低成本卖高价

近两年,随着奢侈品销售环境的日益艰难,越来越多奢侈品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数字化战略,努力寻找适合品牌自身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而微信作为中国消费者日常使用最频繁的 APP 之一,自然成为了奢侈品牌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合作者。

多变的环境与新的买家

在探讨奢侈品数字化战略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奢侈品按其主要产品,也分为不同品类:

① 软奢侈品:时装、箱包、鞋履、配饰

② 硬奢侈品:钟表、珠宝

③ 高端化妆品及香氛:彩妆、护肤、美发护发、香氛

④ 集成类:以买手和集成形式为主,囊括各类精选品牌与产品

基于产品线的不同特性,各奢侈品牌在规划数字化战略的时候应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地制定方案。例如:硬奢侈品的平均单价远高于其他三类,消费者对于售后服务与维修保养的需求亦相对偏高。因此在战略上,此类品牌可以考虑在数字化客户关系和售后服务上增加更多投入。

据贝恩咨询(Bain & Company)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个人奢侈品的市场规模在2007-2015年出现迅猛增长,由2007年的50亿欧元猛增至2015年的180亿欧元。但2016年,市场规模首次出现了-2%的跌幅,缩减至170亿欧元(预计数字)。

与此同时,波士顿咨询(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数据却显示了奢侈品个人消费者向境内回流的趋势。在中国大陆境内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占比由2013年的30%攀升至2016年的65%。尽管奢侈品消费总额在下滑,但2016年在中国大陆境内的消费额却较之2015年有4%的上升。

当前,维系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的“正极因素”来自于人口红利和国民财富增长,其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千禧一代”(通常指1984-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迅速崛起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主力。从近一年多以来的“鲜肉”吴亦凡代言 Burberry、路易威登选择二次元女主角代言新季产品、积家与网红 Papi 酱合作视频等一系列奢侈品牌在推广策略的改变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行业对新一代消费者的主动迎合。

比起传统一代奢侈品消费者,“千禧一代”的家庭富裕程度相对更高,也更热衷用消费来彰显自己的态度。同时,这也是伴随着互联网高速成长的一代人,网络和数字化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有更多机会、也更习惯通过数字化形式接触奢侈品的各方面。

数字化的疆界与微信的角色

同样,“数字化”的疆界也需要更加明晰。通常衡量品牌的“数字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入手:

① 网站&电商:包含品牌官方网站的呈现及服务对接,以及品牌官方电商渠道的搭建

② 在线营销:包含品牌中文搜索引擎优化,网络在线广告投放,以及电子邮件营销等

③ 社交媒体:包含品牌中文社交媒体账号运营,社交媒体 e-PR,以及 social-CRM 等

④ 移动端营销:包含品牌移动广告投放,以及品牌移动网站或 APP 的体验等

微信作为一个集通讯、社交、金融、公众平台、数据支持等功能为一体,且深刻影响中国千禧一代生活方式的平台,自然成为了奢侈品牌数字化之路上颇具实力的合作者。随着自身功能和商业化举措的不断发展完善,微信目前在奢侈品数字化战略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丰富。

几乎每个奢侈品牌都会利用微信做的一件事便是开设品牌官方公众号,并以此作为品牌宣传的重要渠道之一。微信公众号的菜单目录设置能够很好地对品牌的宣传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规划;文章推送可以让品牌在第一时间将近况传递消费者;定向分组消息则能让品牌对后台粉丝进行分级管理和区别沟通。

同时,微信也被不少奢侈品牌作为线上销售渠道之一。微信上的销售通路以微信环境内的大数据作为支撑,通过品牌公众号的既有用户或朋友圈广告的精准投放来实现。这很大程度上为消费者营造了“高端感”,也为品牌过滤了无价值用户。

品牌公众号的既有用户通常是对品牌有一定了解的已有或潜在消费者,品牌通过在公众号目录菜单内添加电商导购按钮,引导既有用户选购产品,并通过微信支付完成费用结算。

朋友圈广告精准投放导向购买,这一做法则更大程度上被品牌用作新品发布时的销售引导,尤其受到高端化妆品和香氛的青睐。作为相对价格不高且用户忠诚度相对较低的奢侈品类,朋友圈广告对这类品牌来说,兼具了PR和导购的双重作用。

对于一些以硬奢侈品为主的品牌和集团,微信在 social-CRM 和客户服务上的战略意义不容忽视。以旗下拥有 OMEGA、宝玑、宝珀、格拉苏蒂、浪琴等钟表品牌的斯沃琪集团(Swatch Group)为例,其建立的“SMH手表服务中心”旨在为集团旗下所有品牌提供钟表维修保养服务。为此,“SMH手表服务中心”建立了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中,消费者可以查询服务中心相关信息和钟表保养知识,还可以直接预约钟表维修时间、查询钟表的维修进度,并追踪远程送修的快递单号。在对高价钟表的维修保养进行全程跟踪后,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与满意度都将有所提升,而品牌也可以利用过程中采集的消费者数据,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

从奢侈品牌的整体运作模式来看,目前基于微信而进行的数字化规划已经对终端体验、产品、支持配置三个大环节均产生了影响。

在消费者终端体验环节,微信令品牌塑造和顾客参与的方式更多元,顾客购买渠道的拓展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增强了消费者的正向体验。而品牌在华电子商务渠道的搭建及其与微信数据的互通,将直接影响到支持配置环节,其要求品牌一定程度地对技术和管理结构进行调整。同时,近期出现的中文博主“包先生”与 Givenchy、Burberry 等品牌共同设计限量包款,且只在微信公众号发售的事例,也显示了数字化正在开始影响着产品环节。

当然,也有不少奢侈品牌对微信,尤其是微信电商始终怀抱着相对保守的态度。比如爱马仕至今仅在微信上开设了官方公众号,除了定期发布品牌资讯外,并未做更多功能性拓展。之所以选择保守路线,有些品牌担心微信电商这一过于“亲民”的做法会影响其“高贵冷艳”的形象,还有些品牌考虑到自身的高净值消费群也许确实并非微信的主力用户。

事实上,尽管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全渠道体验需求越来越高,但结合自身品牌特色,利用合适的平台或工具去构建全渠道数字化体验,这才是奢侈品牌数字化战略的真正奥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 2017.7.24-7.28

Mighty_hiking.0
印度与苹果联合开发火车提速项目

印度正计划与一些国际大型科技公司合作,升级印度的铁路系统,将火车时速提升到600公里/小时。印度政府透露已经跟苹果公司进行了合作,联合开发相关技术。为了能够进入印度市场,苹果公司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投资,此次合作也是苹果开发市场的举措之一。这不由让人想起中国曾经的以技术换市场策略。凭借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印度可以吸引到全球最佳的科技公司,帮助其实现技术突破。

Adobe 宣布2020年让 Flash 退役

Adobe 宣布,将在2020年停止开发和分发 Flash 插件,这意味着此项红极一时,曾经帮助人们观看在线视频、进行在线游戏的技术,走向了末路。安全性是 Flash 的最大诟病,而对于性能的高要求使其被苹果等手机厂商抛弃,从而未能在移动领域获得机会。随着 HTML5、WebGL 以及 WebAssembly 等技术的发展,主流浏览器对Flash插件的支持正在逐步减少,Flash 走向终结并不意外。任何技术都有其生命周期,都与硬件条件、软件环境与开发者的意愿有着重要的关系。即使庞大如 Adobe 的公司,也得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推出最适用的方案。

全球假日租房市场如火如荼引巨头加入

Expedia 和 Priceline Group 正在大举追赶 airbnb,希望在假日租房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两者可以将其在酒店预订领域的经验和运营模式复制到假日租房领域,从而对 airbnb 造成威胁。但是将高端酒店与民宿并列在网站上,是否会让酒店业的客户产生不满,是引入假日房源时须谨慎对待的议题。而 airbnb 能否依赖在房屋共享领域的深耕成果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则是其维护市场份额的根本保障。

百度与 Paypal 合作,希望在支付领域出海

百度与 Paypal 达成协议,其百度钱包将被 Paypal 在全球的的1700万商户接受,以方便百度用户的海外旅行需要。然而在支付战场,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已经牢牢占据了市场统治地位。阿里巴巴收购了美国汇款公司 MoneyGram,并购买了6家亚洲支付公司的股份。腾讯也与全球支付公司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并直接申请了马来西亚的支付牌照。百度与两家巨头相比,不仅行动略迟,其并不完善的账号体系也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软肋。

苹果停产 iPod Nano 和 iPod Shuffle

苹果确认了 iPod Nano 与 iPod Shuffle 停产的消息,而随着仅存上架的苹果播放器 iPod 的销量也在逐步下滑,这标志着 MP3 播放器的时代似乎要画上句号。大部分的用户现在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听音乐,有些手机甚至对音乐播放效果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设计,以音乐手机的面貌出现在了消费者的面前。于此同时,流媒体模式慢慢取代了传统的 MP3 下载,让 MP3 播放器再无可施展拳脚之处。产品的兴替有时会受到外部软硬件环境以及消费者使用习惯变化的影响,再伟大的创新产品也会有落幕的一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狂热的比特币紧密相连的区块链,想进军金融业竟困难重重?

5月22日是比特币披萨日(Bitcoin Pizza Day)的7周年庆,7年前的这一天一个名叫 Laszlo Hanyecz 的程序员用10000个比特币购买了两个披萨,被视作是比特币这一数字货币的首笔交易。当时,10000个比特币的价值约41美元,即每枚比特币约0.004美元。但是到了2017年5月22日这一天,以美元计价的比特币报价已经高至2251.61美元/枚,而今,比特币的价格又创下了历史新高,达2800美元左右。放到今天来看,那两个披萨可以说是“一口千金”了,不知道这位程序员是不是连肠子都悔青了。

与比特币一起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有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比特币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一种虚拟货币,而区块链是其中最为费解的一部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都仍然披着神秘的面纱,你可以不了解比特币,但有必要了解一下区块链,因为这项技术很有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它可以理解为一种公共记账的机制,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建立一组互联网上的公共账本,由网络中所有的用户共同在账本上记账与核账,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而之所以名叫“区块”链,是因为区块链存储数据的结构是由网络上一个个“存储区块”组成一根链条,每个区块中包含了一定时间内网络中全部的信息交流数据。随着时间推移,这条链会不断增长。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不同银行间的转账,如果你在手机上从交通银行转100元到招商银行,没有人替你跑腿从交通银行取钱存到招商银行,那么谁能作证这100元真的就从交通银行转移到了招商银行呢?是因为有银联作为中介,告诉交通银行它少了100元,再告诉招商银行它多了100元,银联充当了一个账本,起到结算的作用。同一银行内的转账,也需要银行本身对这笔交易进行验证,对账,然后修改两个不同账户。而我们也为这样的服务支付了费用,比如转账的手续费。

而区块链就是一个公共账本,所有的转账都会在公共可见的区块链里留下不可篡改的记录,那就意味着以后可能不再需要一个中心的机构去做这件事,两个节点间建立连接也无需相互信任的基础,你可以不经由任何组织直接向一个陌生人转账100元,而不用担心他扯谎说没收到。这就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特点“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因为无需中介,区块链技术将大大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同时减少甚至消灭交易出错。

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在提出比特币的概念时正是希望可以创建一套“基于密码学原理而不基于信用,使得任何达成一致的双方能够直接进行支付,不需要第三方中介参与”的电子支付系统。你现在是不是稍微能够理解,为什么不由任何机构发行、管理的虚拟货币能够被运用于交易和流转。

区块链即将改变金融业?

如今,区块链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鉴于区块链的种种优越性,这项技术被金融行业广泛采用可能只是时间问题。但是鉴于区块链技术当前发展有限,其应用路径,应该会从满足低端的需求开始,然后逐步入侵高端市场。

区块链技术当前还不适合应用于金融行业的原因主要有三:

1.金融行业对风险控制的要求比较高,当前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还远不能满足金融行业的需求。6月17日,刚在5月份创造了全球最高众筹纪录的众筹项目 The DAO 由于其智能合约中存在的漏洞而受到黑客攻击,导致价值达6000万美元的360多万以太币被劫持。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的应用场景越复杂,其程序代码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就越高,而风险也随之增加。

2.当前金融业的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现有技术较为完善,在安全性较高的前提下保证了高强度的负荷能力。VISA 能够承受每秒5万笔的交易。而我们所熟知的支付宝,在2016年“双十一”期间,支付峰值达12万笔每秒。目前区块链技术只能应付像比特币这样低频次低流量的交易环境,无法满足金融交易的需求。

3.金融是一个全球化的体系,技术整合和合作仍是最大的障碍。2015年底,包括富国银行、花旗金融集团、法国巴黎银行、瑞士信贷银行、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在内的全球42家大型商业银行(金融集团)加入金融技术公司R3区块链计划,致力于金融领域区块链开发以及全球清算一体化行业标准的制定。但这个进程并不顺利,到2016年底,包括最早加入的高盛在内的7家公司已经退出了该计划,到了2017年,R3 更是宣布放弃了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从何处开始

其实,在任何缺乏信任的生产生活领域,区块链都有用武之地。找到能使区块链现有特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能改进区块链技术,“试错成本”也较低的应用场景,是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关键。因此,区块链会在更局部的、风险更低的、信息化程度更低的应用场景下率先发挥作用。

局部应用

虽然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比特币是典型的公有链,人人都可以参与,但类比网络从局域网走向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区块链也将从私有链开始,即公司内部或几个公司的内部联盟开始,这种情况下网络内部企业较少,协调成本较低。

低风险

虽然作为货币合约的区块链风险不小,但是作为信任机器的区块链就不必那么担心风险的问题,反而还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风险。IBM与沃尔玛正在联手将此项技术应用于食品追溯,加强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与存货管控。食品供应链中的各方共享产品的细节,比如动物屠宰的日期,农作物收割季节的气候情况等。通过区块链供应链技术,对猪肉生产和运输的追溯时间从原来的几天或几周,缩短到现在的几秒钟。可追溯意味着可防伪,以后淘宝上的假货可不再是伪造几个防伪标,再“出口转内销”那么简单了。

低信息化程度

对当前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来说,现有的区块链技术不一定比当前的系统更加完善,因此并不容易被采纳,但对当前信息化程度较低的行业来说,反而可以顺区块链之势实现信息化。比如海运业,每年国际贸易总运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是通过海运

实现的,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航运在2014年曾经进行过一次研究,一船的货物从东非运往欧洲,需要经过30个人或组织,超过200次交互,在这个过程中生成大量的纸质文件,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文件的丢失和损毁都将导致更复杂的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与集装箱海运相关的各方之间昂贵且耗时的纸质工作将可以转移到智能合约系统中,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减少差错。

通过这些实际应用,区块链技术将逐渐完善,尽管区块链被赋予了改变全球金融格局的使命,但在改善生活品质和提高生产力方面的应用也让技术创新更有意义。国内已经有科技公司把区块链全面应用于养鸡了,将每只鸡从鸡苗到成鸡、从鸡场到餐桌的过程中所有产生的数据都记录在区块链中,不知道以后去饭店吃鸡是不是要加一个保留节目——追忆“它的一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 2017.7.17-7.21

144142321287733643Facebook 与美图秀秀合作开发 AR 滤镜

美图秀秀成为了 Facebook 旗下 AR Studio 的合作火棒,将为 Facebook 提供“来自未来的自拍”、“美图家庭”和“瞬间魅力”三个相机 AR 滤镜效果。AR Studio 是 Facebook 今年新成立的工作室,旨在帮助艺术家和开发人员搭建 AR 框架、头盔和互动效果,以响应用户的运动过程。美图的滤镜系统虽然起步于中国市场,却逐渐受到世界各地用户的欢迎,其背后是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双方的合作有助于通过AR技术在社交网络上推动用户的活跃度。

中俄加挑战飞机生产市场格局

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的飞机生产商正在推出产品,进军单通道飞机市场。一旦其中有产品能取得市场突破,将会直接威胁到老牌商用飞机生产商波音和空中客车的业务。以卡塔尔航空为代表的全球飞机采购商都欢迎这样的局面到来,以此降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而通过满足单通道飞机业务的需求,这些生产商将有可能把技术能力逐步向更大型的飞机生产迁移,从而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

Swatch 发布新款支付腕表

Swatch 推出了第二代支付腕表,支持银联的云闪付技术,并与11家银行达成了合作。在移动支付大局已定的情况下,银联希望通过增加更多的支付手段,来普及自己的技术标准。而对于 Swatch 来说,该功能能否推动产品的销量尚不得而知,通过这款产品磨炼自己的技术能力,建立更受年轻人欢迎的品牌形象才是关键。然而支付腕表想要开通支付功能,还需要经历复杂的线下流程,下载两个 app,用户体验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Google 改进手机搜索应用

Google 宣布将改进其手机搜索应用,将纳入包括旅行、运动在内的兴趣话题的个性化内容链接。这个名叫 Google Feed 的新功能将帮助Google以信息流的方式与 Facebook 等公司展开新的竞争。Google 与 Facebook 成为了当今广告业的两座高峰,而广告收入的背后是用户流量与活跃度,其本质是内容的呈现能否吸引用户。Google 的此次改进就是要进一步争夺流量,从而在广告大战中占据主动。

沃尔玛配备智能化的自动点钞机

沃尔玛为美国4700家门店配备了一台名为 Cash360的机器,数千个工作岗位可能因此被缩减。这一机器支持每分钟清点3000枚硬币,每秒钟清点8张纸币,还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在银行存款。这种先记账后入库的方式相比原来通过运钞车前往银行存款的方式,可以更快地为沃尔玛赚取利息。此外,对于现金清点的数据积累可以帮助沃尔玛更好地预测每日的现金保有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现金持有。技术发展不仅可以降低常规的劳动力成本,而且将真正帮助企业挖掘资产效率提升的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三的华为进军PC市场大大受挫,如何突出联想、苹果、戴尔和惠普的重围?

6月7日,华为在上海浦东召开了新一代华为 MateBook 新品发布会,于国内正式推出了华为 MateBook 系列三款产品,分别为定位移动商务人群的 MateBook X、商务影音笔记本 MateBook D 和平板笔电二合一的 MateBook E。

与此同时,第一代华为 MateBook 的出货量也新鲜出炉,上市一年多以来销量仅有70万台,平均每月的销量只有几万台。无论是跟自家的手机相比,还是跟联想和惠普这些笔记本领域的老牌玩家相比,华为 MateBook 的销量都只能用惨淡二字来形容。

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普及对 PC 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自2012 年开始,全球 PC 出货量已经连续多年下滑,今年的情况也不乐观,Gartner 的最新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 PC 出货总量为6218.0万台,较上年同期的6372.1万台下滑了2.4%。

PC 行业“夕阳红”的背景之下,行业内又都是深耕多年的资深玩家,华为的惨淡销量不难理解。但是华为的手机卖得好好的,为什么非要去做笔记本呢?

销售增长的压力

今年年初,华为消费者业务发布了2016年全年业绩预期。2016年,华为消费者业务预计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780亿元,同比增长42%,连续五年实现稳健增长;智能手机发货量达到1.39亿台,同比增长29%。华为手机的出货量占全球手机出货量第三位,为国产手机中的第一位。与此同时,华为消费者业务希望其2017年销售收入将达到330亿美元(约合2276亿元人民币)。

根据IDC估计,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发货量增速仅为0.6%,这意味着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表现可圈可点,但也意味着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几近饱和。

华为要达到销售目标,继续维持增长,要么要提高产品价格,要么提升销量。但这两点对手机来说并不容易,华为的高端手机已经卖到了比肩 iPhone 的价格,而手机销量的进一步提升也变得困难。提升销量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品类扩张,小米之所以做智能家居也正是这个道理,一方面是想打造围绕小米手机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也是需要借由这些品类支撑自己的销售额。

支撑销量增长是华为品类扩张的一个大背景,但是品类扩张也有很多的方向,为什么会选择笔记本呢?

为何是笔记本?

笔记本行业虽然是“夕阳行业”,但是对于很多人,尤其是上班族来说,PC 仍然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这也就给了厂商们继续做 PC 的空间。虽然 PC 行业出货量年年下滑,但平均单价仍在5000元以上,高端笔记本平均单价在1万元以上,而且据 IDC 分析,全球企业有几亿台已经使用五年以上的笔记本电脑,未来两三年会是市场换机的高峰期,因此这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而且笔记本行业已经相当成熟,模块化程度较高。华为作为一个新进入者,可能在供应链上并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做出一台电脑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

智能终端的互联是大势所趋,华为进军 PC,也为自己补上了重要一环。华为自身消费端的产品,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可穿戴设备等,在设计思路、工业设计、通讯能力等方面,很多技术都可以共用,无形中降低了研发成本,同时也增强了产品的一致性,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除此之外,这也是华为芯片的一个重要机会。华为一直以来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绝不手软,其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已经成为了华为手机的一大竞争优势。

由移动芯片起家的高通已经将触角伸向了 PC,华为可能也会借着进入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机会,研究应用于 PC 的芯片,提升自身的技术积累。随着科技的发展,芯片的应用场景一定是越来越多的,芯片作为重要的竞争优势,不仅会帮华为赢在现在,甚至还可能赢在未来。

前路尚漫漫

虽然PC市场整体表现不佳,但一些细分市场,比如说专为游戏玩家和发烧友打造的PC仍有增长,极大满足便携需求的二合一类的轻薄设备也同样获得了增长,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几乎沉寂的 PC 技术变革,使他们难有升级PC的兴趣。

面对市场现状,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认为,这个市场迫切需要新鲜势力入局,带动产业创新。

显然华为是想成为PC市场中的一条鲶鱼,虽然我认为Matebook X的确是作为新人交出的非常优秀的答卷,也有了华为自己的创新,比如开机按键与指纹识别的融合。但是华为还是在讲跟其他的笔记本电脑一样的故事:更轻、更薄,更长的续航能力,更强的散热能力……其推出的产品也很明显地是在对标苹果的Macbook和微软的Surface,而且在国外市场售价直逼后两者。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价格不占优的情况下,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购买华为的笔记本呢?就因为想要一个披着Macbook外皮,搭载着Windows系统的电脑吗?

Macbook和Surface之所以能够在由戴尔和联想把持的红海市场里杀出重围,是因为其独特的价值主张,这些价值主张不是更快更轻更薄,而是基于对消费者究竟要用电脑完成什么任务的感知——Macbook因其简洁流畅、持续运行不卡顿、随时随地待命而广受程序员和设计师的好评,而Surface则充分满足了移动办公的需求。如果华为真的想当好这条鲶鱼,可能也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好好想想,用户还在用电脑完成哪些任务,还有哪些需求尚未被满足?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