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易到=?

uber-yidao

Uber 和易到用车要合并的新闻已经传了大半年,就在上周,Uber 和易到“联姻”的消息更是甚嚣尘上。5月17日易到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张意味深长的图——2015.5.21搭在一起才最好,各种 Uber 和易到要修成正果的猜测再次刷屏。然而,5月21日双方都没有发出任何消息,看来又是一次新瓶装旧酒的炒作。

其实,如果仔细揣摩 Uber 和易到各自的商业模式以及近期的发展状况,就会发现,这两家公司的合作或者合并都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

碰到麻烦的专车巨头

Uber 目前在国内的主营业务“人民优步”是私家车搭乘服务,以先进的 GPS 系统,使需要用车的用户通过 APP 找到最近的私家车搭乘;抵达目的地后,用户可以通过绑定的信用卡支付包括小费在内的全部租车费用。信用卡信息可以事先保存在应用里,这使得支付过程简单快捷。支付凭证将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用户,用户事后可以对租车体验进行评分。

Uber 改变了人们在大都市中的出行方式,其高性价比的全新用车体验吸引了众多粉丝,当用户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或者深夜去机场叫不到出租车时,他们就可以使用 Uber 的私家车服务。

然而,在进军中国市场时,Uber 遇到了一些麻烦。最为人所知的一点就是政策上的“水土不服”,被指涉嫌“违法运营”之后,Uber 在政府的施压下难以参与到本土企业的正面竞争之中,扩展也变得愈加缓慢;此外,Uber 在中国需要更多司机和私家车来面对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除了价格亲民的人民优步外,Uber 还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主打商务用车的 UberX、UberXL 以及高端轿车服务 Uber Black,不过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门道推广开来。

进退两难的国内专车始祖

与整合闲散私家车的 Uber 不同,易到用车的模式是在上游整合了小型租车企业,用户通过呼叫中心或 APP 向易到用车提交需求,易到用车将需求导入数百家上游租车公司,在一分钟内回复是否可以接单。为了加强对车辆的控制度,易到跟一汽丰田、沃尔沃等车企合作,甚至跟特斯拉买车,拥有了自己的车。

尽管易到的模式规避了政策上的麻烦,但是易到在各方面都有大量需要提升的地方:司机“跑单”情况严重、投诉至客服中心却无人受理、反应迟钝的 APP 系统时常出错,这导致了司机和用户都在流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专车业务的互联网公司,易到在滴滴、快的的烧钱补贴大战中未能争得第一席位。在滴滴和快的两大巨头合并后,易到在2015年第一季度的市场份额仅剩8.4%,剩余近八成都是滴滴快的的份额。

百度说:我们一起合作怎么样?

众所周知,滴滴快的背后是阿里和腾讯,而在 Uber 和易到背后,有 BAT 的另一位成员——百度的身影。在2014年,百度以6亿美元战略投资 Uber,以约3亿美金投资了易到。此外,百度地图作为百度旗下布局 O2O 的入口级 App,于近日更新的版本中开放了由 Uber 提供支持的叫车功能,他俩还将联合投入巨资,面向用户启动 “百度地图叫车,优先一步——0元起步不拒单”的市场推广特惠活动。从即日起,使用百度地图客户端叫 Uber 的新用户,均可享受一次免费乘车的优惠。

如果 Uber、易到这一门亲事真成了,那对于两家面临困境的企业来说是一件各取所需的好事:易到有车,缺司机、缺乘客,可以为 Uber 提供大量合法合规的车辆,以助 Uber 进一步扩张市场,而 Uber 的庞大用户群体可以跟易到共享;Uber 可以为易到带来先进的 IT 系统和管理运营方法;此外,易到在在高端商务车领域还是具有一定的运营经验和优势,可以弥补 Uber 在商务车和高端轿车领域的不足。除了两个企业自身的互补,相信作为共同投资方的百度对这件亲事也是乐见其成的,即可减少两家企业在竞争市场打价格战所烧的钱,又可畅想一下对抗滴滴快的,或许有戏。

图片来源:网络

 

刘强东开奶茶馆,远不止秀恩爱这么简单

naicha

5月8日,位于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街口的“JD+智能奶茶馆”正式开业,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出席剪彩仪式的京东掌门人刘强东和他的女友“奶茶妹”,这家店的名称更是因此被赋予了不少娱乐色彩。那么,这真的是一家卖奶茶的夫妻老婆店吗?当然不是,或者说,不止是如此。这家奶茶馆正借着“奶茶”的名义,将京东的智能产业大局推向公众的视野。

可触摸的“JD+”

“JD+”是京东针对智能硬件初创企业的孵化计划。进入这家奶茶馆,除了在柜台窗口能获得关于奶茶等餐饮的信息外,其余的布置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这里的主角是“智能”,而不是“奶茶”。这里的一切几乎都由智能产品构成:大型的京东智能自助提货柜、可供玩耍的电视互动游戏体验区、通往卫生间的声控智能楼梯……

在店内一个长长的条形展台上,摆放着小巧的数码产品,包括能通过京东微联 APP 进行互联互通的智能水杯、智能豆浆机、智能体脂秤;识别率高达99%的讯飞人脸识别系统;大疆的航拍飞行器等等。

原来,这家奶茶馆的一大功能就是京东“JD+”平台中智能产品的线下体验店。在顾客体验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京东的智能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得到推广。

创业孵化器

在 JD+智能奶茶馆里,墙上挂的电视屏幕上滚动显示着京东孵化器项目的相关计划,店里的宣传栏上也贴满了互联网公司的电商合作、招聘启事等信息,这些都彰显出这个奶茶馆所承担的另一项重要职责——成为针对智能硬件初创企业的孵化器。

JD+智能奶茶馆将为创业者提供生态链上的全面帮助,还将承载智能新品首发、路演、体验,创业者交流、融资洽谈、行业权威信息发布等活动。京东 JD+孵化器会在 JD+智能奶茶馆正式开业后两个月内面向国内外招募创业团队并组织评审,预计7月第一批项目将正式入驻。同时,JD+智能奶茶馆的创业者培训也将随即展开,未来2-3个月京东会邀请创业导师在智能硬件设计和投资两个方向提供课程。根据京东智能集团的规划,其孵化器未来3年会培育100家以上初创的智能领域团队。

这么看来,京东的奶茶馆和奶茶妹妹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这个奶茶馆的名称却为京东的“JD+计划”以及智能生态系统增加了不少人气和关注度,成为了一举两得的营销案例。创业之路虽然坎坷,但娱乐精神也需保留。

图片来源:网络

在“照骗”横行的年代,颜值经济火了

yanzhi

几年前,简易修图软件的出现使不太懂摄影的人也养成了将照片“修一修”的习惯;随后,拍照软件中“滤镜”功能的诞生强化了人们对自拍的需求;如今,各类专用于自拍的手机应运而生,似乎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拍出的照片中找回自信。与此同时,社交网站上的照片与真人之间的反差,也成为了网民们热议的话题。

这些化腐朽为神奇的修图工具,创造并满足了社交时代的需求,同时,也使“颜值经济”这个新兴市场进入了大众视野。

提升颜值,开辟蓝海

追溯到 QQ 空间大行其道的2008年,一名叫吴欣鸿的小伙开发出了一款生成“火星文”的软件,针对这一代年轻人喜欢展现自我的特点生成个性强烈的文字,不到一年就累积了4000万的用户量,但这其中难以找到商业空间。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好友们的生活照上。

这些质量参差不齐的照片被“晒”到社交网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渴望被赞许、被分享。于是,提升照片质量是所有这类人群的共同诉求。

有别于专业人员使用的修图软件 Photoshop,吴欣鸿开发了一款让所有人都能简单操作的基本图片处理软件“美图大师”。为了与同类产品区分开,他把首要目标人群锁定自拍一族,在产品中加入“美颜功能”,将复杂的 ps 步骤简化为若干个场景化功能,例如“磨皮”、“美白”、“瘦脸”的场景,让用户一键即可迅速便捷地实现提升“颜值”,并分享到社交圈中。作为第一个增加此类功能的产品,“美图大师”开辟了一片蓝海,迅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用户,并改名为“美图秀秀”。

“美容功能”出乎意料的成功,使美图秀秀的创始团队意识到了“提升颜值”的重要性,也使社交时代中用户对于照片修改的潜在需求浮出水面。借助社交网络的传播性,以美图秀秀为代表的修图软件逐渐成了手机必备品。

不间断爆发的修图革命

截至2015年1月,美图旗下 App 移动端用户总数已超过8亿,覆盖5.1亿台移动设备,月活跃用户达到1.8亿。国内有美图秀秀称霸市场,国外的修图软件也毫不逊色,iPhone 的应用商店中有上百种照片美化工具,修图+分享一体化的社交软件如 Instagram、Snapchat 等,都各自拥有上亿的用户。

在用户需求被点燃后,各类用于提升颜值的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嫌弃美图秀秀“太假”?2010年诞生的 Camera360 就以专业定制化的“滤镜”功能吸引了国内外的3亿用户;觉得一键修图的模式太单一?社交软件 Line 的表情贴图功能就因其独特的趣味性,引发了一阵“贴图”狂潮。围绕着用户的照片,“现象级”产品不断诞生:足记、小偶、how old……然而,这些还不够。随着颜值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修图工具逐渐渗入了人们的线下生活。

2010年,功能单一的卡西欧“自拍神器”意外地火了起来,成了爱美人士的必备品;面对不断膨胀的“颜值提升”需求,各大手机品牌也反应迅速,三星、htc、联想、华为、小米等纷纷增加了手机拍摄的美颜功能;2014年,苹果公司为了满足用户自拍需求,也升级了其前置摄像头。

在互联网时代,修图工具所创造的颜值经济与社交圈中自拍照的分享数量相互推动。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玛丽·米克尔在其发布的《2014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全球每天有18亿张照片被分享到网络上,而五年前,这一数字仅为5000万张左右。

颜值产业的蓬勃发展,既有各种修图工具的促进作用,也离不开社交时代中人们展示自我的需求和乐于传播的热情。抓住目标用户的特性,并创造相应的需求,是颜值经济成功的关键。

图片来源:网络

窝窝团的悲情故事:流血上市遭人嫌

wowo1

2015年4月8日,窝窝团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抢在美团、大众点评等团购巨头之前,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了。开盘价为11.06美元,市值约为4.5亿美元。不过随着股价震荡,股票一度跌破发行价。最终,窝窝团上市首日收盘价为每股10.29美元,较发行价上涨2.85%。

而与窝窝团一度破底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日美股开盘后,欢聚时代、360、聚美优品等多支中概股上涨幅度均超过10%,航美传媒更是创下了43%的上涨纪录。

窝窝团圆了上市梦的背后,是屡次爽约的上市历程、差强人意的业绩表现和尚不明朗的未来转型,这给资本市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冲击IPO之旅:一波三折

2011年5月,窝窝团高调举办发布会,宣布启动 IPO,并表示预计完成2亿美元的融资;同年8月,因遭多家承销商拒绝而无疾而终。

2012年1月,窝窝团宣布即将登陆纳斯达克。随后,又传因其财务糟糕而遭主承销商否决,窝窝团则回应,或在二季度上市。

2013年1月,窝窝团宣称已实现盈利,并等待美股上市窗口的打开。

2015年1月,窝窝团再次宣布向SEC递交招股书,并计划于2月上市。随后,窝窝团向媒体确认,上市时间再度延期——还在走流程。

2015年4月,窝窝团宣布将于4月2日晚间上市,但这一承诺再次化为泡影。当时窝窝团的官方宣布,“由于技术故障以及美国的复活节小长假及中国的清明节假期,为了充分保证投资人的利益,我们决定将挂牌时间推迟到下周二之后。”

4月8日,窝窝团终于得以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业绩表现:差强人意

据窝窝团公布的招股书显示,其在2014年的净营收相较2013年的营收规模萎缩33.98%,亏损规模扩大约53.5%。

对于盈利模式尚不明晰的团购市场而言,亏损并不令人讶异。那么在决定投资者投资热情的市场份额上,窝窝团做得如何?

据易观智库用户雷达发布的《中国团购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4年第3季度》数据显示,作为首家上市的团购网站,窝窝团的成交额仅占据整个市场成交额的7.2%。因而即便整个市场规模不断攀升,窝窝团也难与市场同步。同期,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则分别以55%、22%、13%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团购市场的前三甲,其他由窝窝团在内的团购网站共同分割10%的市场份额。

有着上市之梦的徐茂栋在做窝窝团之前,已是身价数十亿元的富豪,不缺少名利。然而,不甘于“半退休”生活的他还想和雷军一样,“打造一个基业常青的百年公司”。在2014年初进行公开融资时,股东团一笔5000万美金的注资里,徐茂栋本人的投资占比达到了50%以上,其决心可见一斑。

一家缺少业绩、前景不明,自己掏钱上市的公司,是否会被资本市场认可存在着巨大的疑问。那么,抢着上市的窝窝团究竟是在图什么?

尝试转型:无人问津

在团购市场小得可怜的市场份额,使窝窝团基本丧失了话语权。为了向资本市场提供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故事,它在招股书中提出了一个“本地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的概念,即为本地化的娱乐和生活服务商家提供定制化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业务为本地生活服务类商家在窝窝平台开设网上店铺,向消费者直接销售其服务或产品。

然而,这样一个概念却在营收占比过小的质疑下显得毫无存在感。在窝窝团的招股说明书中,2013年前9个月和2014年前9个月,平台使用费收入分别为670万美元和730万美元,占总营收的24%和35%。由此来看,其极力推崇的平台概念事实上并没有达到所声称的强势核心地位,反而因占比过少引得大量投资人的怀疑。

图片来源:网络

“虚拟试衣”技术:带领网购走出“能看不能穿”的困境

虚拟试衣

网购时,“衣服不合身”、“式样不合适”的困扰常常出现,既让消费者平添退换货的麻烦,也使店家倍感委屈。淘宝今年计划推出的“360°虚拟试衣”或许可以让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通过此项技术,用户在淘宝上查看商品时,有望获得高精度的360°三维模型,可以随意旋转视角,从各个角度查看细节、拉近放大,获得与现实中接近的场景,而不只是单纯的图片或者视频。

具体的实现方式是:卖家用普通的智能手机,围绕商品转一圈拍上20~40张照片,上传照片到淘宝的云端,经过算法分析,即可形成商品的三维模型数据;淘宝用户也能通过同样的方式在线上模拟出一个虚拟的“自己”,来查看衣服的“上身效果”。

其实,“虚拟试衣”的概念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只是在功能的实现上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在2014年年初,京东线上试水的“虚拟试衣”功能局限性较大,只能展示正面,并不能 360 °感受穿衣的效果,用户体验不尽如人意,令京东决心向“3D 虚拟试衣技术”迈进;同年年底,京东正式与英特尔合作,采用英特尔的 RealSense 实感技术,使用户可以通过配有 RealSense 3D 摄像头的设备进行创建 3D 模型,然后结合京东平台上衣服的数据信息,实现虚拟试衣的效果。相比之前的虚拟试衣技术,3D 虚拟试衣更为精确,人体 3D 模型是按照用户体型1:1进行复制,甚至还能模仿不同材质的衣服穿在身上的效果,因此能够为用户带来更直观的试衣感受。目前,该项技术仍在酝酿之中,有望在两年内落地。

除了大型电商之外,一些互联网创业公司也对“虚拟试衣技术”觊觎已久。早在2012年,Eden(伊甸园)就研究出了 3D 高仿真试衣技术。通过扫描人的身体,Eden 可以将服装准确地“套”在人身上,然后随着人动作的改变,身上的衣服都可以像真的一样发生变化。另外 Eden 还可以完全模拟这种服装的材质,比如棉、麻、丝以及不同材质的服装在人身上不同的表现等。

该项技术在 Eden 的 Demo 演示中还略显粗糙,但它在发展的过程中或许能给线上线下的试衣体验带来一场革命。与服装设计师、品牌商、零售商、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后,“虚拟试衣”功能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完美的试衣体验。它不仅能够帮普通人真正知道一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是什么效果,其人体数据库还可以为服装设计师、服装品牌提供不同地区人体标准,或者是为定制服装提供准确数据。

尽管大部分的“虚拟试衣”技术仍待提高,但其发展的巨大潜能无疑给网购的用户体验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虚拟试衣”能带领网购走出“能看不能穿”的困境。

图片来源:网络

吃货们的钱都进了哪些“世界级”食品商家的口袋?

吃货

听说近期“亨氏食品”和“卡夫食品”合并的消息,吃货们的反应大概是:“卖番茄酱的和卖饼干的在一起了!”其实,它们的产品远比我们想象中来得丰富,而“卡夫食品”也早就不是我们印象中“卖饼干的”卡夫了。看看下图,是卡夫在2012年拆分为“亿滋国际”和“卡夫食品”时的图解:

吃货2

大家熟悉的、在国内上架的奥利奥、趣多多、王子饼干、太平梳打、炫迈、荷氏、怡口莲、菓珍、麦斯威尔等零食和饮料品牌,其实都属于“亿滋国际”。而专注于北美的“卡夫食品”,则主要经营奶酪、熟肉、烘焙装饰糖品等业务,旗下品牌对国人来说也没有那么熟悉。

合并后的“卡夫亨氏”公司将成为全球第五大食品和饮料公司,还有哪些世界级食品巨头你都知道吗?你能将身边的食品与它们的“家族”对上号吗?史上最详细盘点在此。

PepsiCo(百事):出产薯片和燕麦片的可乐公司

与只出产饮料的可口可乐不同,百事公司(Pepsico.,Inc.)是一家总部设立在纽约的饮料和休闲食品公司,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4万雇员。

百事旗下,我们较为耳熟能详的饮料品牌有:百事可乐、七喜、美年达、百事轻怡、百事青柠和激浪等碳酸饮料系列、纯品康纳、都乐果汁系列、佳得乐和立顿即饮茶等。而在膨化食品领域,“乐事”薯片、“奇多”系列,都是百事家族的成员。

除此之外,平时大家吃的“桂格燕麦片”也是百事集团旗下的产品。早在2001年,桂格(Quaker Oats Company)公司就被百事所收购,合并后的百事也因此一跃成为全球非碳酸饮料行业的冠军。

现在我们随处可见的必胜客和肯德基,也由百事于1987年带进中国。今天,该项业务属于百胜餐饮国际(1997年从百事可乐公司分离),他们现在仍然是百事的重要客户。

Unilever(联合利华):泡茶吃冷饮的护理用品公司

联合利华有两个总部,设于荷兰鹿特丹和英国伦敦,分别负责食品及洗剂用品事业的经营。在全球75个国家设有庞大事业网络,拥有500家子公司,员工总数近30万人,年营业额超过美金400亿元,是全世界获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大部分人可能只知道联合利华是全球第二大消费用品制造商,但其实在食品行业,联合利华也有用众多品牌。首先,它是全球主要的冰激凌生产商,拥有的品牌包括出产可爱多、梦龙、百乐宝等多款热卖冰激凌产品的和路雪:仅次于哈根达斯的美国第二大冰激凌品牌 Ben & Jerry’s;其次,联合利华还是全球最大的茶包生产商,品牌有立顿和 Brooke Bond。

Mars(玛氏):生产狗粮的糖果公司

玛氏公司是一家由私人家族弗兰克·马斯(弗瑞斯特·玛氏)创立于1911年拥有的跨国公司,主要业务涉及零食类(糖果巧克力)、宠物类、主食和电子产品的制造和营销。其中,糖果巧克力类产品和宠物类产品销量分别位居全球同类产品首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宠物每天都在食用玛氏公司的宝路狗粮和伟嘉猫粮。

作为世界上顶尖的巧克力制造商之一,玛氏巧克力在全球设有110个工厂,其全球性品牌包括:M&M’S、SNICKERS士力架、DOVE 德芙、GALAXY、 MARS、 MILKY WAY 和 TWIX 等等。

玛氏同时也是口香糖和糖果的领军品牌,闻名于世的箭牌产品行销180多个国家。其中于中国市场售卖、备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产品有:“绿箭”口香糖和薄荷糖、“益达”无糖口香糖、“大大”泡泡糖、“真知棒”棒棒糖、“瑞士糖”(Sugus)软糖、“彩虹”(Skittles)果汁糖、“黄箭”口香糖、“白箭”口香糖、劲浪”超凉口香糖和“箭牌咖啡口香糖”等。

Nestlé(雀巢):甜甜蜜蜜的奶粉公司

雀巢公司年销售额达到477亿美元以上,其中的大约95%来自食品的销售,因此雀巢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也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雀巢销售额的98%来自国外,因此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

雀巢公司以生产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闻名遐迩,如今,雀巢在食品产业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太太乐”鸡精是雀巢的!知道这个还不够,连“徐福记”也在2011年被雀巢收购了,那些过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准备着的糕点、糖果、布丁,可能都来自雀巢这个巨型的食品集团。

除此之外,雀巢旗下的巧克力威化、“宝路”薄荷糖、“香蕉先生”冰激凌、“银鹭”花生牛奶、“美极”系列烹饪食品等,都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现在知道了吧,哪些世界级商家掌握着我们的零食和口袋。

图片来源:网络

十字路口的艺术品电商:是富人的游戏,还是艺术爱好者的新天地?

艺术品

听闻“艺术品拍卖”一词,你会联想到什么?是普通人遥不可及的天价收藏品、错综复杂的竞拍规则,还是扑朔迷离的交易内幕?当传统的艺术品拍卖步入互联网时代,电商的介入或许会颠覆你的看法。3月17日,全球最古老的拍卖行苏富比(Sotheby’s)与 eBay 联手推出线上实时竞标平台,客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浏览和竞拍艺术品、收藏品和古董。eBay 代理拍卖苏富比藏品中不那么昂贵的藏品,藏品价格一般在 1000 美元到 5 万美元之间。

这是近年来传统拍卖行与电商的诸多合作之一,eBay 可以借助苏富比的信誉、专业度以及藏品丰富度获得新的赢利点,而苏富比也能对eBay全球1.55亿活跃用户加以发掘。在过去的一年里,苏富比有近25%的买家来自网上;而另一家世界知名艺术品拍卖行的佳士得(Christie’s)也表示,2014 年的新买家中32% 来自在线平台。

在全球艺术品走向电商化的大背景之下,国内的电商们也不甘示弱。2014年8月,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出版发行的《2013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艺术品网上交易额为30亿元,同比增长67%。可见,中国在线艺术品交易平台正逐渐兴起,在这一波浪潮中,既有苏宁、国美、淘宝等有钱有势的电商大佬们的跨界涉足,又有 HIHEY、artgogo 等具有艺术品拍卖经验的专业艺术品电商的励精图治。都是做艺术品拍卖,做法却各有不同。

近年来,苏宁、国美、淘宝等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艺术品电商平台,然而距离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还有不少距离。苏宁艺术品平台只是苏宁易购旗下的拍卖频道,拍卖品由另外一个公司提供代运营,苏宁本身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平台;国美旗下的艺术品电商平台“国之美”的多数艺术品是明码实价交易、艺术品种类较少,以传统国画和书法艺术为主,且自身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在线交易生态体系;淘宝拍卖会以和法院合作的司法拍卖和珍品拍卖为主,对比之下,艺术品拍卖所占的份额就相形见绌了。或许,面对线上艺术品这个新兴市场,诸位电商大佬们还未能摆脱传统的营销思维。

相较之下,以 HIHEY 和 artgogo 为代表的另一类艺术品电商则定位更清晰,且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们借助互联网平台为新锐艺术家的作品提供较低的门槛,并且把目标消费者定位在“新富人群”上。据艺术品保险公司 Hiscox 发布的2013年度报告,全球艺术品的网上销售额为8.7亿美元,不到全球艺术品交易总额560亿美元的2%,发展潜力巨大,其中72%艺术品在线零售的参与者是新藏家,即以70后、80后、90后等为代表的的年轻藏家。因此,这一批适应网购的“新富人群”就成为了此类艺术品电商的目标客户。

HIHEY,号称“中国最大的艺术品电商”,将业务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以签约艺术家的包括油画、雕塑等在内的艺术品展示、交易和拍卖为主,线下则在全国五个自有的画廊举办艺术展览和讲座活动。在传统艺术行业中,艺术家很难获得画廊的认可,因为高额的房租和耗时耗资的策展活动等成本都由画廊承担,所以即使与画廊达成合作,艺术家获得的收入也只占很小的份额;而在 HIHEY 这样的电商平台,艺术家只需支付网站的年费,并为成交作品支付5%到30%的交易佣金即可。截至目前,HIHEY 签约艺术家达到1万名左右,已售的艺术品数量超8000件,注册买家约为2万人,累计交易额突破1亿人民币。

与普通消费品不同,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需要买家经历一个从感兴趣到喜爱的过程,所以此类艺术品电商在线下活动上也做足了功夫。2014年1月上线的 artgogo 平台重视“艺术+生活”的场景体验模式,创办人曹启泰说:“现在大家都喜欢真实的体验,线上为展示窗口,线下感受,才能促进交易,最后回到线上。”在其举办的线下画展合作名单中列有人民大舞台、文化会馆、咖啡馆以及餐厅这些非传统艺术展示场地,到店消费的人如果喜欢这些作品,只要扫描二维码支付后就能立即买走。

如今国内的艺术品电商遍地开花,除了以上提到的名气较响的几家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艺术品电商1千多家,可是目前真正盈利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只是少数。《2013拍卖业蓝皮书》显示,2013年中国拍卖业年拍卖成交金额首次突破7000亿元,其中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达313.83亿元,网络拍卖所占的比例则微乎其微,这表明中国的艺术品电商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发展空间巨大。对于艺术品电商来说,如何在摸索阶段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是一个关键问题。现任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艺典中国创始人赵旭认为,艺术品在线交易平台就用户体验来说,无法代替传统拍卖公司“富人游戏”的刺激感,也不能代替一个专家和藏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艺术品电商和拍卖行之间应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

将艺术品与互联网结合,除了扩张规模、占领市场份额外,还要优先考虑艺术品的特殊属性,结合互联网思维对消费者群体进行正确定位。想要长远发展,需要改变的远不止是交易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三星继苹果之后,推出手机合约计划

2013042437644845 副本


三星继苹果之后,推出手机合约计划: 三星将跟随苹果,推出自己的合约计划。以前,手机厂商需要满足移动运营商的苛刻要求才能将自己的手机放到后者的商店里销售,消费者还需捆绑高额的话费套餐以买到心仪的机型。如今,加强了电商建设的手机厂商凭借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深入了解成为了生态系统的领导者,获得了更多话语权。

 

图片来源: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BBC将在美国推类似Netflix订阅服务

BBC_Scotland


BBC将在美国推类似Netflix订阅服务:BBC将于明年在美国推广类似Netflix订阅服务,旨在开启向国外观众直接播报节目的先例,而不需要依靠国外有线电视及广播公司。随着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成熟,在传媒领域,传统的国界已无法成为阻碍信息流动的障碍,创新者可以不用花很多精力在打通信息传递的渠道上,只需专注内容质量。
图片来源:网络

易澄创新早餐:6大快递公司结盟提高派件费

trans


6大快递公司结盟提高派件费:中通、申通、圆通、韵达、百世汇通、天天六大民营快递日前同时宣布提高快递员派送费,涨幅在10%-33%不等,这可能最终转化为消费者快递费用的上涨。由于中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长期价格战让各大快递公司的利润逐年下降。如果调整费用的资金能用于效率和服务的提升,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