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们都在穿什么?Valentino的铆钉鞋

封面

我们常说时尚潮流瞬息万变,所以Zara才要尽力缩短设计的周期,EDITD才要实时监控消费者的反应与需求。但跟在潮流后面走,其实永远慢人一步,所以最厉害的是设计潮流的人,而更厉害的是让潮流成为经典而经久不衰的人。Valentino的铆钉鞋就正在朝这个趋势发展。自2010年上市以来,铆钉鞋每年都被抢购一空,这种售价600英镑左右的鞋子已经为自己在“标志性配件”的殿堂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想到铆钉你会想到什么?是叛逆、是朋克?然而在Valentino这里,铆钉也可以很优雅。一个一个小小的铆钉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铆钉鞋鞋的边沿,张扬而内敛。近几年又正逢复古风盛行,尖头鞋再次回潮,Valentino的尖头鞋几乎完全露出了脚面,不仅能拉长腿部线条,而且显得高贵性感。再配上T字交叉带与铆钉,两种风格既冲突又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女人味十足,却又透着不安分的蠢蠢欲动。

这款铆钉鞋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是在2010年的巴黎时装周,英国“ItGirl”Alexa Chung脚蹬一双铆钉平底鞋出入各大秀场,立刻引起了各大时尚媒体的关注。Alexa Chung、Olivia Palermo、Clemence Poesy这些时尚红人简直就是天然广告。铆钉鞋从她们脚上出现,然后疯传,席卷世界。但是明星们也爱Jimmy Choo、也穿Christian Louboutin红底鞋,为什么唯独铆钉鞋“深入群众”呢?

因为Jimmy Choo、Christian Louboutin这些固然好看,实在难穿啊,一是高,二是难搭,动辄十几厘米的高度实在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况且就算穿得了高跟,也不能天天都穿得跟去走红毯似的吧。但是铆钉鞋就完全不会有这种问题,平跟,中跟,高跟随便挑,而且十分舒适,无论是干练的西装、优雅的小礼服、还是休闲的牛仔裤,统统hold住,随着热卖及明星名媛对它的青睐,Valentino还顺势推出了更多颜色、花纹和种类。

这就不得不提到两位设计师,Maria GraziaChiuri和PierpaoloPiccioli,他们真可以说是临危受命,扶大厦之将倾,自从1998年Valentino家族由于经营困难不得不将公司出卖之后,Valentino的经营状况就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2002年再次转手给Marzotto家族时公司负债达到1.8亿美元。到2009年还是亏损的状态。而铆钉鞋横空出世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在整个奢侈品行业颓势初现的去年,Valentino的营收增长36%,其中有一半来自于配饰,而铆钉鞋正是其中的主力军。Chiuri和Piccioli给这个古老的品牌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秘诀是跨越市场。

Valentino原本给人的印象是正红色、繁复的装饰、礼服长裙,这一切让人联想到品味下午茶的贵妇人,虽然它依旧是明星走红毯时的热门选择,但也仅限于红毯与高级定制之上,原本的市场已经难以支持品牌的运转,扩展市场亟不可待。

在继任前已经追随了Valentino十年之久的Chiuri和Piccioli非常理解Garavani(Valentino的创始人)的风格,并尝试在不动摇Garavani一手打下的根基的同时,让Valentino变得年轻起来,把这个品牌推向未来。他们沿用了Valentino标志性的红色和受钟爱的高领口,但又让铆钉作为自己存在的印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铆钉正逐渐像那一抹红色一样,成为Valentino的标志。人们会记得红色礼服长裙,也会记得铆钉高跟鞋,会记得红毯上的优雅,也会记得街头的时尚,它们都来自Valentino,这真是一个完美的时尚童话。

 

图片来源:网络

Athleisure 当红,Lululemon 王道

2+封面

有时候巨头的所在会让我们觉得他们已经给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这个行业不会再有什么全然新的东西出现,然而现实是在看似定局多年的运动服装产业中,仍能有新势力崛起,UnderArmour 是这样,Lululemon 也是这样。

Lululemon 是一个瑜伽服装品牌,上市7年股价上涨到原来的30倍,如今市值接近百亿,这个加拿大品牌从一个瑜伽馆旁的小小店铺起家,从默默无闻到能够定义和主导它所在的类别,Lululemon 已经从Nike, Adidas, Puma和Reebok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品牌中偷走了不少市场份额。

 

找到蓝海,Athleisure 正当红

无论什么产品,都有两个基本竞争诉求,一是功能性的,二是情感性的,功能导向的产品往往会不断加强其功能,而情感导向的则会不断强调感性因素,然而这两者只要互相融合一下,就会有意向不到的效果。运动服装行业一直都是显著的功能导向产品,然而在运动服装中稍微加入一些时尚元素,就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Athleisure 就是如此,什么是 Athleisure?很简单,就是 Athletic(运动)+Leisure(休闲),可以运动穿,也可以休闲穿,这是如今正当红的时尚趋势。Lululemon 正是走在了这种趋势的前沿。

在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但是为什么运动的同时不能漂漂亮亮的呢?人们看重健康,也看重外观。正如苹果把设计、风格和美感作为产品的核心,Lululemon 也是如此,它的产品始终在呼吁,“我在意我自己,我在意自己看起来怎么样。”此外,跟苹果一样,漂亮的设计离不开直接响应客户需求的功能,比如有吸汗或中和汗味效果的特殊面料,有运动裤上用来装房间钥匙的小口袋,这就是他们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这种舒适、漂亮的运动服装,不仅吸引真正参与运动的人,而且已经形成潮流,而潮流的对象是所有人。这样的潮流还不会转瞬即逝,因为所有人都喜欢“好看又舒服”。

 

“买通”消费者周围有影响力的人

跟其他的运动品牌不一样,Lululemon 不会选择花上数千万美元赞助一个迈克尔·乔丹和贝克汉姆。而是选择了更接地气的办法——找到当地最受欢迎的20个瑜伽老师、私人教练和健身红人,给他们赞助免费的服装。听起来很简单,也不会花很多钱,但是齿轮就这么转动起来了。

接着它们给这些红人拍摄照片,印成大幅海报挂在店里展示,并且在海报中配有这样的文字 “Dana Cope,Chatswood Yoga的小老板,这是我们给当地教练的免费广告,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生意”。在借“模特们”宣传的同时也增加了“模特们”的知名度。免费产品和曝光、升值的可能让这些当地的红人变得非常忠诚。

这些健身领域的意见领袖就开始直接影响他们的粉丝和学员,更多的人去到店里,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健身教练,教练们变得更有名,拥有更多的粉丝……双赢的良性循环就此展开了。Lululemon 自己也会在店铺里组织一些工作坊吸引流量,比如 “瑜伽入门”或者“如何烹制健康速食”之类的活动,这时候当地的教练和专家们就会志愿参加活动。

 

人人都喜欢被尊重,被激励

在Lululemon 的商店,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在试衣间的门上挂着的小型白板。当消费者要试衣服的时候,助理会询问他的名字,引导他进入一个房间,在白板上写上名字和试穿数量。然后特别的体验就开始了,工作人员会在对话中提到他的名字!消费者不再是“在4号试衣间试衣服的顾客”这种冷冰冰的角色,而是更加私人化的小伙伴。

无论消费者需要试穿多少其他的尺寸和颜色,助理们都会不厌其烦地提供跑腿服务,此外,他们会主动发起恰到好处的对话(当然也会用名字来称呼),比如“打算在何时何地穿这件衣服”,“在我看来这件衣服怎么样”,“我觉得你可能还需要再配一条腰带”,到了这个阶段,消费者大概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亲近和信任,因为他们对你好像对待他们自己的健身小伙伴一样。然后就是即使高价也心甘情愿的付钱环节了——“嗯,他们真的了解我,这是我真正需要的物品”。

这些出色的员工,跟Lululemon的公司文化也密不可分。另一样在Lululemon的店里能看到的东西是员工的目标,一年的,五年的或者十年的。这不是KPI或者其他绩效指标,而是纯个人的目标,比如“在2016年之前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或“在2020年之前拥有在纽约市的公寓”之类的。进入Lululemon之后,每一个新来的员工都要坐下来与他们的上级谈谈心,然后写下他们的梦想,和所有对实现梦想来说很重要的事情。这使得每一位工作人员感受到自己不只是为公司卖衣服的工具,而是被鼓励要去实现目标的个体。

这就是Lululemon的成功秘诀,它创造了一片蓝海,定义了时尚,在这个市场上,Nike反要倒过来追赶了呢。

 

图片来源:网络

百度筷搜:从愚人节玩笑到戛纳金狮

3

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创意节近日在法国举行。作为全球广告和创意界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事,它已有62年历史,被誉为“广告界的奥斯卡”。在本届颁奖典礼上,一双筷子吸引了无数眼球——来自中国的“百度筷搜”斩获了戛纳创意节技术创新金奖。在今年5月的One Show国际创意节上,“百度筷搜”也代表中国一举斩获3项金铅笔奖,1项铜铅笔奖。

 

从愚人节玩笑到真实产品

故事得从2014年的愚人节说起,“筷搜”最开始只是百度市场部做的一个愚人节视频,一经发布就在网上疯传起来。在“筷搜”传播当天,百度内部讨论决定,将百度筷搜产品化。经过几个月的加班加点,终于赶在14年9月的百度大会上发布了1.0版本的成品。

百度筷搜的筷子部分集成各种传感器,实现一系列物理指标的测量,并将测量数据蓝牙传输给智能手机,通过筷子尾部的LED灯与用户进行智能交互,如检测结果合格,显示蓝色,检测结果不好,以红色警示。筷托则内置红外光谱仪,实现对测量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突出的三大功能包括:第一,检验食品油的品质,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其中,回锅油和地沟油都属于差等级;第二,可以检验饮料和水的PH值;第三,可以分析水果甜度、品种和产地,同样的红富士能分析出是产自山东的还是陕西的。

 

凭什么摘得金狮?

能获得戛纳创意节的青睐,百度筷搜这个创意究竟牛在哪里?

1.关注现实问题、击中用户痛点。这个痛点真是痛啊,而且是那种打脸的痛,食品安全问题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逼出了个筷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办法,对传统行业的创新具有启发意义。

2.高科技。一是目前全世界最小、最细、也是最全的传感器集成,可以收集水、汤、油等各种食物的数据;二是建立了食品健康的大数据分析库,基于云计算,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转化为各项食品安全指标。

3.够日常,够传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当中,高科技的智能设施就应该金属质感,冷峻且blingbling,然而百度筷搜,就是筷子嘛!横看竖看都是筷子!午饭晚饭顿顿都要用的筷子!在流传千百年的中国传统进餐工具里融入现代科技,这才够酷,够深藏不露。

 

靠谱吗?

虽说已经出了成品,但是从使用来看存在两大不足,一是准确度,二是使用场景。从准确度上来看,百度筷搜号称有检验食品油品质、检验饮料和水PH值、分析水果甜度、品种以及场地三大功能。消费者最关心的可能就是餐桌上的地沟油问题了,但事实上,目前业内都还没有有效快速鉴别地沟油的方法,虽然不知道“筷搜”检测的是油的哪项指标,对食用油的评价指标有很多:酸值、过氧化值、色泽、烟点……仅仅通过酸价值、TPM值或电导率等这些数值来判断油的质量并不靠谱。

从使用场景上看,百度筷搜测试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外食(什么?你自己做的饭你都觉得不靠谱?那我也没什么办法了……),吃饭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啦!自带筷子去餐馆倒是没什么不妥,但是难道一伸筷子一闪红灯就要跟店家撕起来,要退菜要重做?就凭一双筷子就说人家地沟油?要是店家不合作,那你是吃还是不吃呢?菜已成席,钱已花出去,但是筷子又说这不健康,这不是添堵吗?所以若是百度筷搜能够更加准确,与各种评判标准相匹配,同时使用场景更加广泛,测测奶制品成分啦、农药残留啦,大概会更受欢迎,更具实用性。

技术驱动创意,创造的新可能

这是一个创意与科技不可分割的时代,每一个新技术出现都会留给创意人很多空间,而创意也可以倒逼科技迭代发展,创造出新产品。百度筷搜依托于百度搜索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智能硬件制造技术,成为了技术和创意融合的典型例子,哪怕目前只是雏形,但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创造的可能性。在这一波互联网的浪潮中,中国的企业们被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那么请做出 Kungfu,请做出智能输入手环,请做出Matrix+,请把这些愚人节的故事实现在我们面前,然后骄傲地说这是中国创造。

 

图片来源:网络

挑战YouTube,视频广告的未来在Facebook手里?

封面+1

Facebook上的视频点击量已经达到每天四十亿次,视频已成为其一项越来越重要的业务。Facebook 依靠其海量流量吸引了很多原创内容,现在,它将放出另一个大招——跟作者分钱!Facebook表示将开始与供应商分享广告收入,旨在吸引更多的优质内容和更多的广告,YouTube曾采取这一政策让 YouTube 上播主的经济状况明显提升。与 YouTube 这项广告计划最初面向的是草根用户不同的是,Facebook的这项计划更多面对的专业的视频内容制作机构,比如 NBA、Ellen 秀以及时代杂志等等。如果成功的话,Facebook就将成为YouTube的巨大威胁,而后者已经占据市场霸主的地位很久了。

Facebook所披露的分成模式跟YouTube的非常类似,都是45%收入归属平台,55%收入分给供应商。但供应商方面的收入计算模式有些复杂,该公司推出了一种名为“推荐视频”的新功能,是专注于视频内容的动态信息。假如用户点击了动态信息中关于滑雪的视频,他会被带到“推荐视频”去观看该视频,还会被推荐更多内容相似的视频。而视频中的广告并非绑定于某一个视频内容,而是像电视广告一样插播在不同视频之间。基于这一广告播放形式,Facebook将根据用户在一次浏览视频体验中观看不同视频的时长来分配供应商们的广告收入。对用户来说,“推荐视频”的人性化设置,让人不必费心寻找,对供应商而言,这是更为科学的分配方式,同时具有内容上的激励作用。

对于广告主来说,这也是件好事儿,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的广告穿插于高质量的内容当中,就像电视广告那样,而不是在打开的时候被晾在一边孤零零地展示。另一个关键的转变则是在新模式当中广告的声音会被默认开启,“没出声的广告就是浪费钱”,而目前Facebook上太多自动播放的广告都是“哑的”。此外,Facebook的天然优势在于其视频用户都是登陆的注册用户,这意味着它可以获得更多潜在的用户数据,而广告主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定位特定的群体。

根据eMarketer的调查研究,2014年美国数字视频广告支出增长为56.0%,达到59.6亿美元。这个数字将继续增长,但增长会逐渐放缓,预计到2018年,增长率为13.9%,数字视频广告支出将达到128.2亿。此外,视频广告会在数字广告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预计在2018年所占比重将达到30.1%。可见视频广告的确是一块肥肉,现在YouTube咬着这块肥肉的20%,2014年净收入11.3亿美元,是毋庸置疑的霸主。

然而Mixpo的2014年的调查显示,近90%接受调查的美国广告商高管表示,他们计划在2015年在Facebook投放视频广告,Facebook一跃成为了最受广告主欢迎的社交网站,YouTube的排名则下降到第二位,虽然投放意向比去年上升3.7%,但还是比Facebook低了5.5%。同时Instagram、Twitter和LinkedIn也面临着合作意向的强劲增长,可见社交属性对广告投放的日益重要。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Facebook在2015年的开端就表现不俗,Kinetic Social指出,2015年第一季度广告主在Facebook上的广告支出环比从14.4%上升到30.7%。

如今Facebook与YouTube在视频浏览量上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Facebook今年的视频浏览量即将达YouTube的三分之二,即2万亿次,两家公司的视频月活跃用户量相当。但RBC 投资的分析师马克·马哈尼表示,Facebook上的视频浏览有75%来自于智能手机,而YouTube只有约50%的浏览量来自手机。Facebook视频广告的主要目标是移动端,Facebook有能力在移动端获得用户,并将这些用户转化成营收,几年前,当Facebook开始着眼于移动广告时它就成了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移动广告商,如今瞄准了视频广告的Facebook不容小觑,只能对YouTube说一句:要当心啊!

 

图片来源:网络 

顺丰: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海淘被我承包了

3

关于顺丰,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刚才顺丰的快递员在我公司发飙了,“我一个月工资1.5万,会为了你这2000块钱的礼品丢这个饭碗吗!”于是整个公司一片寂静。一直以来,顺丰“国内逼格最高快递”的形象深入人心:全副武装的快递小哥,不得不服气的冷链,坐拥十几架飞机……然而,顺丰绝不安于王牌快递的角色,它不安分的基因从它决心打破常规搞快递直营的时候就开始显露了,今年的新闻里还说它正在研究用无人机送快递。

顺丰从2012年开始自己做电商——顺丰优选,2014年推出了快递与便利店结合,提供社区综合服务的嘿店,不过目前两者都做得不温不火。顺丰优选看起来就是一个生鲜平台,虽然也卖别的,不过主页里最醒目的还是吃的;消费者考虑使用的原因也主要是顺风强大的冷链。而嘿店,高举社区服务的大旗现在却有沦为快递小站的尴尬,没能为居民提供应景的服务,还被高额的成本累得够呛。但是顺丰还是越挫越勇,依然没有放弃这些尝试,如今它又在努力抓住海淘的新机会。

2014,顺丰针对国内买家推出了“海购丰运”,这不是电商平台,而是为在 eBay、亚马逊等海外网站购物的消费者解决跨境物流转运的问题。根据顺丰描述,“海购丰运”从美国转寄至中国的货品只需7-10个工作日,享受30天的免费仓储服务,顺丰的转运清关能力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决胜因素。不过,一向服务满分的顺丰在“海购丰运”上却被各种吐槽,槽点如下:

  1. 顺丰列了一张禁寄物品清单,网友评价:完美包罗所有想买的东西呵呵哒~!
  2. 如实报关,基本都会被“税”(虽说纳税是美德,然而淘友们觉得省钱也很重要啊!)。
  3. 其他吐槽汇总:根本不快!丢东西!客服不理人!

总之,这是顺丰跨境物流的一次勇敢尝试,但颇有砸顺丰招牌的潜能。

针对消费者有“海购丰运”,面对卖家顺丰则推出了“全球顺”,“全球顺”针对电商商家提供价格经济、对时效要求不高的快递服务。价格仅是顺丰原有产品价格的60%-80%,在“全球顺”直邮业务下,香港至大陆的时间预计为7—9天,纽约至大陆预计为7—12天,符合经济型快递的属性。顺丰以亲民的形象步入跨境物流,一时为市场称道。2015年4月, “全球顺”新增了保税区内仓储、进出区申报服务,到了境内,则有“丰巢”和“嘿店”作为最后一公里的支柱。

至此,顺丰已经基本将海淘物流的所有环节收入囊中,做到了产品全球化;顺丰战略中的另一个全球化则是网络全球化。顺丰将通过建立20个全球仓网,来覆盖4个主要目标市场。北美海外仓,将布局在美东、美西和加拿大;欧洲海外仓,除了英国4个仓外,还会布局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俄罗斯和澳大利亚也会有布局。2015年,顺丰还将接收第一架客改完成的波音767货机。该架具备跨洲际航程能力的767货机的加入,也让顺丰向国际航空货运领域迈进。

而在实现全球化的同时,顺丰国际业务也在由顺丰物流转变成顺丰服务,目标是提供从头至尾的完整海淘服务,在物流之外还解决语言、支付、正品这另外三大难题。

2015年1月9日,跨境电商平台“顺丰海淘”正式上线,提供商品详情汉化、中文客服团队支持等服务,让消费者语言无压力。在支付方面,顺丰海淘可以直接人民币支付;此外,顺丰速运旗下还有第三方支付平台“顺手付”;它更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共有品牌的“中信顺手付”支付账户、APP和中信顺丰联名卡,在普通的支付功能外,添加了顺丰速运和海外消费的优惠。其中顺丰中信联名信用卡堪称是海淘党的“剁手利器”,有银联单币卡、VISA全币通卡、万事达全币通卡三款,持卡用户能享受在全球各地进行消费或者取现时免除1.5%的货币兑换手续费,境外消费最高能获得10%的返现等优惠。然而在支付宝和微信接近垄断,并不断推出便捷的国际服务的局面下,“顺手付”的吸引力有待考验。

自有采购团队加境外电商的组合,则有望击中正品的痛点。顺丰海淘的商品路径有两种,一种是从海外仓直发,另一种是依托于保税模式,采购选品在保税区屯货,用户下单时再清关。对于“送快递”的顺丰能否玩转供应链的质疑,顺丰海淘的总负责人任晓煜认为“跨境电商表面上看是新事物,但从供应链角度来讲,线下已有三、四十年,是非常成熟的东西,销售端虽然不一样,但在采购端方面,和传统的线下贸易没有任何区别。”一方面大宗采购,能够有比较便宜的价格,另一方面在物流成本上顺丰能够有效控制,总之任晓煜信心满满。而且拥有强大物流的顺丰海淘,在重量大、复购率高、保质期短、对时效要求较高的商品上很有优势,可以走差异化的路线。

电商+支付+物流的组合使得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顺丰不断深化着跨境电商的布局。但海淘这个电商界新机会,各方都不甘心放过,电商巨头们在自己发展物流,快递界则纷纷跨界电商,还有如海蜜、小红书这样的专业海淘APP,哪一个都不容小觑。在群雄混战的局面下,若能将本行做到极致,顺丰就有机会承包海淘物流,而做好了供应链整合和整体消费体验的顺丰,指不定哪一天,就承包了整个市场呢?这当然是更高的要求和展望,但是下限的下限在于,顺丰是个金字招牌,千万别砸了!

 

图片来源:网络

微软要放弃Windows Phone的流言传了一百遍,但绝对不会成真。

3

前阵子微软宣布重组手机硬件业务,最多裁员7800个岗位,并将诺基亚设备与服务相关的业务资产减记约76亿美元。微软要割舍Windows Phone(WP)的“古老”传言又一次甚嚣尘上。但是,微软绝对不会放弃WP!过去没放弃,将来更不会放弃。毕竟是亲儿子,要想Win氏江山永固,培育好下一代非常重要。

PC的式微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了,IDC第二季度全球个人电脑市场数据显示,该品类已经成为夕阳产品,出货量同比暴跌了12%。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普及,人们对于个人电脑的依赖在迅速减弱。作为PC端系统的老大,要想不被安卓和iOS截胡,就得自己先把牌给听起来——做好转移的准备(虽然这个准备已经慢人一步了),让消费者即使从PC端转移了也转到自己旗下。

Win10 的目标和最大卖点就在于打造全平台的生态,打通PC、移动设备与智能平台,如果没有WP这一重要环节,哪里称得上是全平台,虽然正在积极地与安卓厂商合作在安卓手机中内置应用,但如果全盘依靠安卓,只会被圈进谷歌的生态系统。所以无论WP现在份额怎么样,都不能放弃。别老嫌弃那3%的市场份额了,3%怎么了,要是没有了那就是0,更何况目标是全平台,还有Xbox,还有Surface,还有PC端的10亿人,他们都是可能被转化的用户。

此外,震撼登场的Hololens黑科技也为微软的生态赢得了不少筹码。HoloLens肩负的使命是在移动、PC以外的地方推广Windows。HoloLens的内涵超越游戏,它首先是针对企业的显影装置,随后才是游戏和消费产品。HoloLens的第一个版本是针对专业领域应用场景的,如设计、教育、医疗保健等。微软希望这一定位不仅会让产品在财务上取得成功,而且被开发者广泛采用,率先改变专业市场。

这些都加起来,胜算就不止3%,微软是要靠它们拉动WP。生态的关键是开发者、开发者、开发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开发者愿意开发通用应用的原因,不是因为WP不到3%的市场份额,而是因为有10亿用户会使用“开始菜单”。只要开始开发,它就能被带到所有地方,可以在HoloLens上,也可以在Xbox上。此举有望吸引开发者重回Windows,解决应用匮乏的难题,此前这一点一直是WP被判死刑的原因。

针对应用的难题,微软还进行了一场豪赌,宣布全面兼容安卓与iOS应用,微软将推出移植工具,让开发者轻松地将安卓和iOS的App移植到Win10中。这场豪赌的一面,是WP短期迅速获取海量应用,但是另一面是没有人再愿意专门为WP开发应用,而移植应用的的体验究竟如何还有待考验。早前IBM和黑莓都有过类似举措以期推广自有的操作系统,却均遭失败。不过从微软Build 2015开发者大会的反响来看,许多开发者都对焕然一新的Win10有几分期待。

微软的技术绝对是强大的,这从Hololens就能看出来,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逼得急了,它在WP上的动作总有些慌乱,从WP面世之初就是这样,中高低系列不清晰,业界人称改名狂魔,这些都导致消费者对WP无法形成一个明确的印象。坑队友的事儿也是干了不少,当年作为抢滩登陆先锋的Win7手机居然不让升级到Win8,直接被毫不留情地抛弃,气走了一批初始用户,伤了多少合作厂商的心,命悬一线的诺基亚生生被逼出一口老血。用户的逃离,开发者的放弃形成的恶性循环导致WP的现状比最初糟糕得多。不过在最近的WPC(微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CEO纳德拉明确表示不会放弃WP,只是会调整战略,削减数量,集中精力于几部更具竞争力、更加差异化的手机上,更放出话来,就算没有OEM厂家愿意合作,微软凭借一己之力也要造WP!

已经落后太多太多的微软,Win10是它的最后一个机会,成败在此一举,成了就是天下,败了可能就真的只能当个软件服务商了。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些业务广泛的大企业总觉得有后路可退,便少了破釜沉舟的雄心吧。但这一次,期待微软all-in。

 

图片来源:网络

音乐节:理想与现实在这里交织,请让音乐再飞一会儿

03

去年,一贯在北京或上海举办的摩登天空音乐节,首次走出国门去到纽约的中央公园。今年,摩登天空的海外音乐节将在 8 月 28日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个巨大船厂开始,赫尔辛基只是海外音乐节的首站,10 月 4 日、10 月 11 日摩登天空还会在纽约和西雅图办两场音乐节。摩登天空的成功是中国音乐节的一个剪影,曾几何时,音乐节还只是老外的专利,如今,去音乐节玩耍已经成了国内年轻人的新潮流。

虽然国内第一场音乐节是Heineken节拍99夏季音乐节,但是人们更乐于把迷笛看做国内音乐节的鼻祖,它最初只是北京迷笛学校的“文艺演出”,2004年第五届迷笛音乐节第一次开在了户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需要花钱入场的音乐节,每人十元的门票,人气高得出奇。2007年,摩登天空唱片公司也举办了它的第一场音乐节,打破了迷笛一家独大的场面,当时全国只有4个音乐节。然后中国就快马加鞭步入了音乐节时代,虾米音乐的音乐节专题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31个音乐节,道略音乐产业研究中心的报告给出的数据说2014年全国各地一共举办了 148 台户外音乐节,可谓是遍地开花。

其中比较知名的音乐节主要有草莓、迷笛、西湖、热波、张北等,商业化最成功的当属草莓音乐节,草莓音乐节是摩登天空唱片公司的几个音乐节品牌之一,自从摩登天空进入音乐节市场后,其音乐节的营业收入已经迅速超过艺人经纪、唱片制作与发行等业务,占到公司总营业额的50%,而“草莓”是音乐节中的佼佼者。2014 年,北京、上海同期举办的一档草莓音乐节,3 天 26 万观众,每天近 9 万人。按照草莓音乐节 3 日通票票价 480 元计算,这一档草莓音乐节的总收入可能超过 4000 万元。

草莓音乐节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与重金属摇滚的迷笛区分开来,定位为年轻、时尚和潮流,品牌定位上的区隔,确实给草莓带来了大把机会,虽然重金属死忠粉们只认迷笛,但是文艺范儿、小清新却是更大的市场。创始人沈黎晖是个敏锐的商人,2010年他剑走偏锋,邀请了颇具争议的曾轶可来到现场演出,果然引起了不少关注;2014年5月,沈黎晖又沿袭了这种运作手法,让张曼玉加盟草莓。她低沉的嗓音与玉女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立刻引爆了公众舆论。此外,相比迷笛只接受如Vans、虎牌啤酒、ZIPPO和哈雷摩托等品牌气质与摇滚精神相符的赞助商,只愿意在音乐节的宣传手册做广告或在音乐节的音响上打logo,草莓对赞助商们要开放得多,它能允许一辆汽车在舞台上,啤酒摊位在舞台边上。

赞助和票房并不是草莓音乐节的全部收入来源。在经营模式上,草莓背靠着摩登天空已经形成了一个音乐节生态系统,贯穿整个产业链。草莓音乐节大部分艺人都是摩登天空的签约艺人,比如曾轶可、宋冬野和新裤子等歌手及乐队,摩登天空拥有他们的音乐版权,除了在音乐节表演,他们还会在现场进行唱片签售等推广活动。除此之外,这个生态系统还有更广泛的覆盖面:比如印制跟草莓音乐节周边T恤,通过电商或者在现场进行销售;又比如让更多的小商小贩在音乐节做生意,满足粉丝们的消费需求;再远一些就是走红的艺人们的演唱会和Live House。

各类音乐节的推波助澜也确实成了整个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对艺人的影响尤甚。音乐节火热的背后其实是唱片业的衰败、互联网对音乐产业的冲击——没有人买唱片了,泰勒斯威夫特的《1989》可能是最后一张白金唱片,艺人们有人气没有收入。而消费者在获得音乐越来越便利的同时也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音乐节就是由此催生出的“体验经济”,它成了“境遇惨淡”的艺人们新的机遇,为它们带来收入、背书和人气。

随着音乐节的兴起,国内大部分乐队的身价有了大幅度的上涨,眼下一线乐队的出场费已达到了十几万,一些小乐队的演出费也是万元起价,稍有些名气的乐队根本供不应求,一个乐队参加音乐节的多少,以及在音乐节做压轴表演次数的多少,代表了他们在这个市场上的地位,也直接影响到一个乐队的身价。所以,即便音乐节给新艺人的费用很少,几乎就出个车马费,但艺人仍然愿意参加,一来在简历上加一笔,二来登场混脸熟。

但是遍地开花里还有入不敷出、同质化、急功近利和鱼龙混杂。

迷笛办了第七年才开始营利,摩登天空则是第三年,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估计,当前百来个音乐节里,营利的可能只有10%,他认为现有的音乐节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走政府和相关的行业比如地产等”的,即有政府或民间合作方的投资,投资方从中达到自己的宣传目的等,这种模式下的音乐节制作机构不愁成本收益;另一种是“走市场”的,即完全由音乐节的专业制作机构自己投资,通过票房和商业赞助来收回成本,这种模式的营利难度比较大,另但凡是想自己做音乐节品牌的最终都要走向市场。

办一场音乐节的成本主要包括艺人、场地、安保公安消防急救、广告、灯光舞台音响、住宿接待、宣传推广。艺人是成本中最重头的一块,前文已经提到,音乐节让艺人们的身价倍增,中国的摇滚乐、原创音乐本来是一无所有的状态,但音乐节却让它由一无所有向另一个极端转变。国内部分演出乐队、歌手如今已经到了漫天要价的地步。有些艺人或公司只是看谁给钱多,就参加谁的活动。比较知名的音乐节会很占优势,就算出场费不高大家也愿意去,毕竟在那儿一次经历比出场费值钱,但对于其他小型音乐节来说,缺少行业规范,乐队、歌手高额的演出成本,实在让人鸭梨山大,但要是请不来好的艺人,音乐节就算直接玩完。

虽然音乐节为消费者创造出一种娱乐方式,把很多没有这种直接需求的消费者也吸引过来,但是也架不住这种井喷式的增长啊,早几年有种说法叫“全国的摇滚青年都不够用了”,现在看来“小清新”和“文艺范儿”也快不够用了。发展过快的音乐节市场分散了消费者和赞助商,而且黄牛阴魂不散、奇思妙想的入场方式层出不穷——成都大爱音乐节有十万人左右入场,卖出的票却不到五万张。

不仅消费者不够用,艺人们也不够用。摇滚歌手谢天笑在2014年五一期间就跑了草莓、迷笛、乐谷三个场子。稍有名气的乐队都供不应求,一年参加七、八个音乐节那都不是事儿,有时为了增加期待度才稍微捂一捂。艺人们忙于奔走赚钱,在不同的音乐节重复出现,也导致各种音乐节的同质化和质量下降,这对于音乐节和艺人都不是什么好事。

此外,火爆的音乐节还引来一大批投机客。有些音乐节纯粹是某些景区为了招徕游客而草草拉起的大旗,靠虚假宣传演出阵容忽悠人。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拉了几个草台班子就匆匆上马的音乐节也不在少数。还有一些没有经验的组织者只凭满腔热血而罔顾市场规律和可操作性盲目绘制音乐节乌托邦。总之,虚假宣传、拖欠费用、安保脆弱、秩序失控、演出临时取消等状况屡见不鲜。

质量参差不齐、营利存在问题的音乐节们必定会面临洗牌,在2014年达到一个巅峰之后,音乐节正在收缩,2014 年恒大星光音乐节巡演了 26 场,数量占全国户外音乐节的 18% 。但今年恒大星光音乐节尚未发布任何演出信息;热波音乐节主办方热波传媒正在整体转型,没有启动音乐节筹备工作。另一方面,京沪两“重镇”户外音乐节的数量锐减,2015 年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对于户外音乐节的场地审批、安保措施等要求都变得更为严格。而洗牌之后存活下来的比较成熟的音乐节或许会有机会成为中国的伍迪斯托克、格拉斯顿伯里。

音乐节的初心必定是理想,但现实不只是理想那么简单,希望各路音乐节走出各有特色的道路,在理想与生存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形成完整的生态,让音乐走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图片来源:网络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Apple Watch也遇到了这个大问题。

3

Apple Watch自面世以来就备受关注。开始卖得挺好的,市场研究公司Slice Intelligence发布的报告显示,Apple Watch 在发售首日就收到了近100万个的预订订单,一天的预订量就超过了LG、三星和摩托罗拉等OEM厂商去年全年的智能手表销量总和。调研公司Canalys今年2月曾发布报告称,2014年全年Android Wear智能手表的销量只有72万只。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句,毕竟苹果,果粉威武!但是在死忠粉们贡献了美好数据之后,Apple Watch也有些后继无力,在美国的销量从首周150万块下降到目前的每天不到两万块,华尔街分析师估计到现在为止(3个月左右)Apple Watch总销量在400万块左右,同期的iPhone销量可是千万级别的。

可见情怀之后的消费者还是现实的。除了备受诟病的续航难题,消费者纠结的还有一个问题是Apple Watch上的应用。

Apple Watch上的应用不少,发布之初就有3000个(2008年App Store刚开的时候不过区区500个应用),但是美国20个最受欢迎的免费应用中却只有5个“进驻”Apple Watch。没错,Apple Watch 也遇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古老难题——那些最能吸引人们买Apple Watch的应用们却在等待足够的用户购买Apple Watch、了解他们的使用习惯,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进行这项投入。

苹果一直在试图“讨好”Facebook,希望这个社交网络巨头能够为这个小配件上做个APP,然而Facebook不为所动,Facebook的产品总监Adam Mosseri表示:“我们已经研究过Apple Watch了啊!然而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啊!用户体验很重要啊!我们有消息有照片有视频啊!在那么小的屏幕上咋整啊!你为啥不干脆掏出手机看看那!”所以目前为止Facebook还处在反复试验的阶段迟迟没有更进一步的动作,大多数APP的纠结都在于“这么小的屏幕”,这是跟手机完全不一样的体验。Snapchat的首席执行官直言他不认为Apple Watch有什么吸引力,他更愿意把心思花在改善Snapchat在其他平台的体验上,“明明可以在手机上看大图的,为什么非要盯着那么小的屏幕呢?”

如此看来Apple Watch前途堪忧?那也不是,在智能手表这样一个尚未成熟的行业里,Apple Watch的成绩已经是可圈可点了,至少完胜了安卓派。虽然有不看好的声音,但是还是有很多APP热情满满。不少APP都有“你在苹果的所有设备上,那你怎么能不在Watch上”的使命感:Weather Channel就相信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有看天气的需求;一些APP期待Apple Watch让交互变得更加亲密和实时;还有一些APP则探索更加实用的使用场景,比如Camera Plus把Apple Watch做成一个配对iPhone相机的远程控制器。对于Geek们来说,这毕竟是Apple Watch啊,做了可能会失败,但要是不做,鬼知道苹果什么时候再出下一个新设备。

而且,就算没有那些大牌应用,大部分表主也还是用得挺开心的,Creative Strategies的分析师Ben Bajarin称,他们接触了1000位Apple Watch的用户,大家的满意度都很高,没有人停止使用。这也不奇怪,手表和手机当然是不一样的东西,没有必要让手表全盘担负手机的功能,没有人想在手表上看视频,那就不必有视频了;没有人会拿着手表刷淘宝,那也不必强求。Snapchat的拒绝理直气壮,Weather Channel的迎合也有迹可循,有朝一日若Facebook上了Apple Watch也必定不是最初的模样,就像有些应用适合PC,有些应用适合手机,自然有适合手腕的应用。想上手腕一试的应用们也正好可以学学什么叫极简主义,它们应该发挥穿戴设备的特长,在两英寸的天地间做到小而美,定位、提示消息、记录心跳、看看实时天气和新闻,这样就不错嘛(就是有点贵)。跟数量比起来,更重要的是体验吧。

莫欺少年穷, iPhone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那不是手机,但在此之后不像iPhone的才不是手机。在今天,同样有人嫌弃Apple Watch不是手表,但也说不准未来啥时候,不像Apple Watch的就不是手表了呢。

 

图片来源:网络

达美乐比萨:这是一家IT公司,只是不小心卖起了披萨

3

在中国提到披萨,人们通常会想到必胜客或者棒约翰,但有一家披萨店,只有几张桌子的门面(就这几张桌子都是中国特权了),装修略显简陋,却在闷声发大财,这就是达美乐(Domino’s Pizza)。达美乐披萨凭借2015年第一季度14.4%的同店销售增长率位居全美增长最快的14家连锁餐厅首位。在中国它也正以每周一家新店的开张速度迅速扩张中。

外卖超人达美乐

世界上第二大披萨公司达美乐是世界公认的披萨外送领先者,跟大多数成功的企业一样,达美乐也是从小起步——1960年,Tom Monaghan和他弟弟一起在密歇根州盘下了一家小小的披萨店。

自开业伊始,达美乐就提供外送服务,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商家送外卖都是为了多赚点钱,等到有稳定收益的时候就会愉快地砍掉这项服务。虽然达美乐最开始也是因为困窘才送外卖,却再也没有停掉——60年代晚期,Tom Monaghan参与了波士顿大学的一个研讨会,在那里他遇到了Ray Kroc(导麦当劳跃升为速食业霸主,并重塑美国人饮食习惯的传奇人物)、John Y. Brown(他把肯德基打造成为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连锁店),Tom Monaghan大受鼓舞,他认为披萨外卖也能做成那么大的生意。当时外卖市场还很小,没人觉得这能赚什么大钱,但是Tom Monaghan就决心专注于外卖,这是他商业生涯里做的最重要的决定。

达美乐承诺顾客在下单后,半小时内便能在家里品尝到新鲜的披萨,如果超时,公司将分文不收,让顾客免费享用,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大胆创新举措。达美乐的披萨因此而大受欢迎,外送的披萨销量远远超过堂食的。营业额有一大半来自外卖,但却得花一大半的时间服务餐厅里的客人,这显然非常不合理,于是Tom Monaghan决定砍掉堂食服务,大大节约成本,其非同寻常的价值曲线进一步展现出来。

靠着外卖的生意,达美乐开始飞速扩张:1978年,第200家达美乐餐厅开业了;到1983年,共有1000家达美乐门店,并且第一次把店开到了国外;如今,达美乐在全世界已有超过10000家门店,其中5000多家来自美国以外的市场。

超人换上新装备

但是达美乐在2006-2008年却曾面临巨大的危机,股价一度跌至2.83美元(现在是每股119美元)。因为产品缺乏创新,导致销售额暴跌,品牌形象受损,消费者毫不留情地吐槽达美乐披萨是“涂着番茄酱的硬纸板”。

但是达美乐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从危机中逆袭,重获新生。逆袭的终极武器是数字化,这是一次从菜单到订餐体验到宣传的大变革。

首先,达美乐公开了一支视频承认它家披萨的味道的确不美丽,并且开始了改造菜单的终极大讨论。达美乐希望更加透明化,听取更多消费者的意见,而进行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数字产品而不是单向的电视广告,因此达美乐创造了Think Oven。这是一个Facebook上的众包平台,达美乐的团队会在这里提出真正的商业问题,并征求和奖励粉丝们的想法。同时达美乐还会把Twitter上的反馈都挂在公司主页上(真实的正面和负面的意见,不会专挑好听的放)。要让顾客了解品牌文化,深化品牌体验,没有比网络更好的方式。在中国,达美乐的官方微博也活跃地与消费者互动着。

它还率先利用网络完成了订餐环节,使在线订餐成为其业务的核心。达美乐推出了一系列应用,包括 Pizza Tracker(追踪送货情况)和Pizza Hero(像玩食物制作小游戏那样点单定制披萨),如今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都能上网,率先引领转型的品牌会尝到不小的甜头,因为他们紧跟消费者的步伐。达美乐深知,顾客们更偏爱网络订购,网购可重复性更强,消费额更高,而且顾客满意度更好,还留下一大批用于研究参考的数据。达美乐现在还在继续把自己的线上销售平台扩展到更多设备上——比如智能手表、智能电视甚至是汽车上——去年的CES上,福特最新的SYNC App Link语音系统,就能通过语音控制,和用户手机上的达美乐App相连,实现车内点餐。

公开承认自己的产品不够好,与消费者积极交互,好玩又贴心的应用,这些本身都已经足够具有话题性,比直接投放广告更有效。

此外,技术和电子商务也使达美乐得以利用大数据做出更多的营销决策。营销需要勇气和运气,数字技术则使它更加科学。“倘若某天我们决定改动一下我们的首页,那不仅是出于兴致,而且因为这是经过了审慎的考虑,而且我们深信我们的连锁店将会因此而更加赚钱。”营销总监Russell Weiner说。现在达美乐的总部中,最大的部门是IT部门,人们戏称这是一家科技公司,只是不小心卖起了披萨。

达美乐的商业生涯里,做对了两个选择:第一次它发现了外卖市场的商机,第二次它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长盛不衰的企业必定因时而变,但正如达美乐之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改善其最基本的外送业务,它们也必定“万变不离其宗”。

 图片来源:网络

小米接下去要如何突围,雷布斯挺伤脑筋

05

一晃2015年已经过半,手机界的大乱斗还在继续,今年主要国产手机企业依旧提出“大跃进”般的出货目标。包括华为、联想、小米、TCL都将手机目标销量定为1亿台。上半年手机销量出炉后,华为可能是最开心的,越卖越好,五月份销量超千万,全球出货5000万台,而小米虽然仍是国内销量第一,卖出3470万台,但低于2014年下半年的3501万台,这是小米自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了半年销量环比下滑的状况,今年要完成一亿的目标看来够呛。

IDC今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了6年以来的首次滑坡。小米的寒冬可能才刚刚到来,接下来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的。

不过这个局面也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小米最初的风光有目共睹,说它是市场破坏者也不为过,是它第一次让大家知道手机可以这么造,也可以这么卖。但是这些事儿还真没什么技术含量,靠低价和饥饿营销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一世,拼低价总有人比你更低,饥饿营销玩多了,大家也会审美疲劳。果然没过多久,魅族也来了,乐视也来了,360也来了,酷派也来了,小米“独特”的价值曲线上现在已经挂满了蚂蚱。

这片局面下,米粉们真的有多坚贞?醒醒吧,低端手机市场的消费者还是价格导向居多!每家都吹自己手机有多好,此时消费者反而有理由相信,你们的手机都差不多,市场经济的好处也就在这里。

低端市场日趋饱和,同质竞争者的增多,都为小米敲响警钟,毕竟光发烧没用,赚钱才是真要紧。小米要如何突围?细数三大路线——高端、生态、海外,却发现,还真挺难的。

 屌丝高端机?

雷军做小米的时候就说要零利润,不靠卖硬件赚钱,而靠软件和服务,但是至少目前看来,他还是在靠硬件赚钱。赚钱还得数高端机啊,低端市场价格战搞得一塌糊涂,但是高端机市场岿然不动,还大有越卖越贵的趋势,市场调研机构CanaccordGenuity预计,今年第一季度苹果公司的营业利润是世界智能手机前八强厂商营业利润之和的92%,去年同期的这个数字为65%。鉴于苹果的市场占有率不到20%,这利润简直吓死人。为啥那么高利润,就是因为卖得贵呗!

所以进入高端机市场是小米支撑500亿体量的必由之路,但受限于安卓系统,本身定价能力就极为有限,更何况曾经令小米大红大紫的“屌丝神器”的印象此时却成为小米冲往高端机的玻璃天花板。小米卖得最好是红米,但我一直都觉得小米就不该出红米,出了六、七百块钱的红米,再想摘下屌丝的帽子让人买3000块钱以上的手机真的不容易,果然原本定价3299的顶配版小米Note最后还是止步于3000,售价2999。相比而言华为就自由的多,原本是机海战略,这时候转型聚焦中高端精品手机没人觉得违和。

智能生态靠谱吗?

雷军反复强调小米智能生态系统,所以小米卖电视、卖体重秤、卖手环、卖净水器、卖路由器、卖摄像头……几乎无所不卖!生态本应致力于给手机添人气,但小米给人的感觉就是“手机出货量放缓,莫慌,那就靠智能硬件来补呗”!雷军想用小米模式复制出100家企业,但如果这就是雷布斯的宏伟生态,那未免让人失望,真正的生态要将从供应商到消费者,把过程中会涉及的各种角色都考虑在内,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对劲,都是危险的。比如苹果的生态就形成了开发者、应用、消费者的良性循环。

而小米的生态目前为止只是全靠产品堆砌的自娱自乐罢了,消费者完全置身事外,可以站在一边嗑瓜子看热闹,要是买了多半还是冲着便宜去的,而不是所谓生态。而且真正意在智能家居的消费者(就买了个体重秤的不算……)跟小米手机的用户重合度似乎不高。

我承认小米是厉害,是擅长打造“爆品”,但作为“智能产品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小米,卖出几千万个充电宝真的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吗?且不说小米的一些产品并不成功,就算把所有“日常用品”都拿互联网思维做一遍,小米也还是没能解决生态问题,甚至会让人有“小米原来还做手机”之感吧!更何况产品屡次曝出抄袭、连插座都要来插一脚、“大象致力于踩死蚂蚁”的小米,大家究竟是敬佩的多,还是冷眼相看的多呢?

国内不行走国外?

国内需求放缓,将目光投向海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半江山在海外的华为着实让人羡慕,但是雷布斯的尴尬不仅在于Are you OK,还在于专利问题,国际化之路没多久,小米就在印度被爱立信起诉了。除了在亚洲有限的几个地区销售智能手机外,小米在其余发达国家均没有上市,原因也在于专利。

这是一个做手机太容易的年代,简单得让人忘了还需要技术这件事。“一夜暴富”的另一面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之前网上就有传闻小米40%的专利居然都是净水器专利,虽然其统计方法有失偏颇,但是小米的专利困境是确实存在的。在这一点上,华为的表现就强劲得多,在2014年《专利合作条约》(PTC)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数量统计中,华为以3442件排名第一,继2008年后再次登上首位。也正是有专利的支撑,华为才能与国外品牌搏杀。

不过专利这件事的确是需要沉淀的,小米也正在抓紧补短板,在2012年7月4日之前,小米的发明专利数还是0,仅有少量外观设计专利和3个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但在10个月后,小米的专利申请已超过336个,其中发明专利297个。小米还参与投资成立了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定位就是做中国的高智发明,培育中国知识产权市场。2014年4月,小米联合中关村、北京区政府、金山、TCL等社会资本成立了中国第一只专利运营基金—中国睿创专利运营基金,由智谷负责运营。此外,智谷还组建了高端科研团队。

今年的麻省理工研究报告(MIT Technology Review)发布的2015年“全球智慧企业50强”名单,小米排在第2位,仅次于知名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MIT给出的颁奖词是:理念超前的“廉价苹果”制造商,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智能手机厂商,450亿美元估值的行业领头羊。

虽然个人并不赞同这个排名,觉得小米当不起第二名,但小米已经走了四年,若说是昙花一现未免也太长了些,不过真的要做成世界级的企业,要做成500强,是时候该有“成长的烦恼”了。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