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人的微信(上)

——破坏性技术的创新

微信2

装上微信的4.5测试版,欢迎界面不再是月球男孩,而是一串数字,其中高亮的部分是20110121,20130121和300000000。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两年时间,微信的用户数突破了3亿。

3亿用户,意味着腾讯从用户规模上已经位列中国第二大运营商,将联通和电信都踩在了脚下。比对克莱顿教授关于破坏性技术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微信现象完全符合了破坏性技术的发展规律。

确定技术是破坏性的还是维持性的。要确定刚刚涌现的众多技术中哪些属于破坏性的,以及在这些破坏性技术当中,又有哪些会对现有技术带来真正的威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市场人员和技术人员往往会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自微信推出伊始,关于它将如何盈利的争论就从未停息过。好在,在腾讯内部,对于微信是破坏性技术的判断是一致的,这使得微信能不受干扰地专注于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从而成为一款为用户所津津乐道的产品。

认清破坏性技术的战略重要性。在互联网大佬们还在鏖战桌面浏览器时,移动互联网的硝烟已经点起。幸运的是,腾讯作为桌面即时通讯的老大,很早就在手机QQ上尝到了甜头。这也使得微信从出生那刻起,其移动基因在战略层面就是被公司认可的。微信因此可以毫无羁绊地快速前行。

找到破坏性技术最初的市场。微信出现的时候,正是微博如火如荼的时候。但是新浪的门户网站基因注定了微博会变成一个媒体平台和广告平台,反而使微博偏离了SNS的属性。放眼亿级用户规模的市场,在此数量级下,用户细分已经不再重要,张小龙把所有的用户需求回归到一个“人”身上。既然一个人需要私密的交流,那么微信就适时切入、推出朋友圈,让“人”私密交流的基本需求在该产品上得以兑现,从而令大量被信息泛滥惹恼的微博用户自觉自愿地转而使用微信。

创建独立的组织发展破坏性技术。微信团队并不在腾讯的总部,而是在据深圳150公里的广州华景路南方通信大厦。当然,独立组织的关键不仅在于办公地址的物理切割,更重要在于独立、适合创新事物的、完全不同的KPI考核体系。在腾讯内部,与微信同时开发的类似应用不止一个,只有像张小龙团队这样高度自治的组织,才能在对内争取公司资源、对外占据市场的压力下,保持灵活和快速应变的作风。成熟的管理者会认为,一旦分离出去的组织在新市场中得以生存,它就应该并入主流组织,这样可使与设计、生产、销售和分销活动相关的固定成本由更大范围的客户和产品分摊。然而,这恰恰又陷入了“创新者的窘境”。独立的组织和主流组织一旦合并在一起以分享资源,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产品定位上的争论和资源上的争夺。幸好张小龙不是普通的产品经理,腾讯也不是普通的科技公司。 腾讯让微信成为了一款伟大的产品,即使代价是自己移动QQ业务被蚕食。

图片来源: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