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的经典陷阱

导读

创新从来不只是风靡一时的概念,它总是经历着“盛行-遗忘”的周期性循环。大约每隔6年(基本相当于一代公司领导者的在位时间),创新就会携着助推企业增长的厚望卷土重来,掀起一轮新的浪潮。然而,尽管环境不断变迁,创新的类型也千差万别,每一轮热情高涨的创新浪潮却都因为相同的困境而草草收尾——这些困境多数源于两种需求之间的冲突:一方面要确保现有业务能够创造源源不断的收入,这是当下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又要支持新的创意,因为新创意对未来的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

哈佛商学院的首席管理教授罗莎贝斯·莫斯·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从战略、流程、结构、技能四个方面阐述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典型困境,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给企业一些启发,以正确的方法实施其创新战略,避免重蹈覆辙。

战略陷阱:目标太高,视野太窄

对溢价和高额利润的期望使公司纷纷追求轰动性的产品创新,他们投入了巨大资源,但巨大的成果却罕有问世且难以预测。这是因为创新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创意筛选标准狭窄,二是创新类型单一。

公司的创意筛选往往以预期的收益作为标准,太过专注利润,厌恶风险。对利润的专注会使公司剔除预期收益不足的创意,执迷于一鸣惊人的成功而忽视小的创新点;对风险的厌恶会使公司剔除无法采用传统的市场研究方法进行测试和衡量的创意,公司所青睐的创意都同当前的实践紧密相关,几乎谈不上什么创新。狭窄的创意筛选标准导致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一事无成,反倒是小公司从外部入侵,它们能够抓住点子迅速推出新产品,从而侵蚀了巨头们的市场份额。

创新类型单一的问题在于只注重产品的创新,而实际上,创新可以发生在各个环节,比如说制造和营销。因为从生产到销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中间任何环节的改善都是有意义的,有时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优鲜沛公司(Ocean Spray)在包装上进行创新,独家采用利乐纸质饮料瓶,压倒了美国最大的果汁供应商;宝洁公司在新媒体营销方面进行了创新,为自己赞助的肥皂剧建立互动网站。这些都是生产到销售的体系中,针对其它部分进行改善的好例子。相反,如果一味只想着产品创新,可能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当一家公司对产品过度关注,而且太急于获取收入时,它还可能遇到另一个问题:组织的创新精力可能会消耗在大量微不足道、模仿性的项目上。平庸的产品改动导致的产品种类大量增多反而会弱化品牌,给客户造成困惑。卡夫食品公司就曾经面临过这样的问题——它提供了十几种不同份量包装和口味的饼干,却没有推出一种全新的零食产品。

解决战略错误的关键词是“放宽”,放宽筛选标准,拓宽创新类型。公司可以采用“创新金字塔”模式进行创新管理。金字塔分三层,顶层是少数重大决策,它们指明公司本来的方向,并得到大部分投资;中间层是一些前景光明的中等级别的创意,由指定的团队对这些创意进行开发和测试;而底座则是大量尚处于早期的创意或需要持续改进的渐进式创新。金字塔中的影响力是双向的,重大决策会促进那些同一方向的小创新取得成功;不经意的小发明也可能一步步发展成为重大创新。2003年和2004年,吉列公司采用了金字塔模式来加速创新。结果,每个职能部门和业务单元部门源源不断地推出创新,从而提高了收入和利润。这些创新包括新产品(如电动牙刷)、新理念(如研发流水线在2006年推出的5刀片Fusion系列电动剃须刀),还有击败竞争对手的创新式营销。

创新金字塔接纳各种规模的创意,并提供成长空间,形成了容量巨大的创意库,因此也有更多机会获得高质量的创意。同时创新活动在所有层级,所有部门展开,这种人人参与其中的渐进式创新有助于全体员工解放思想,创新文化也能由此形成。

流程陷阱:控制过严

前文已经提到公司有厌恶风险的属性,而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计划——将一切都安排好,然后按部就班地执行。然而创新过程有其内生的不确定性,难免会走些弯路或出现意想不到的转向,所以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计划模式对创新项目进行财务控制和绩效评估。

传统计划模式下预算早已被确定,并不给计划外的事务留下资金空间,这使得创新项目很可能因为资金不足而无法及时改进或者根本无法展开。为一些意料之外的创意预留一笔资金就能改变这种局面——前景广阔的创新项目可以随时展开,随时改进。IBM公司就在组织中明确规定了这种灵活性,它建立了一笔1亿美元的创新基金,用于支持从InnovationJam网上论坛中产生的最佳创意,这笔资金独立于常规的计划和预算流程之外,从而使最基层的创意得以发展。

而在绩效评估方面,老牌公司习惯将目标计划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估标准,他们只期待完成计划,而不赞成随机应变,连优化都不被鼓励,这导致员工失去了更上一层楼的追求和动力,创新项目可能就此被扼杀。所以公司不应该用这种标准来评估创新项目,应该根据创新项目的特点设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同时对其进度保持耐心——创新过程出现反复再正常不过了。20世纪90年代早期,波士顿银行(Bank of Boston)——现在是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一部分——成立了一家名为First Community Bank(FCB)的创新型业务部。新成立的FCB并不能适应客户交易时间和利润贡献率这类常规衡量指标,因为它需要投入时间培训客户,也需要不断追加投资。为了拯救这项创新,FCB的主管自己设计了合适的衡量指标,最后以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为基础建立起一个衡量体系,并寻找创造性方式来展示所取得的成果——把几个分行合在一起计算业绩。后来,这个新的业务部启动了一系列收购活动,既创造了利润,也证明了自己对总公司的重要性。

总之,解决流程错误的关键词是“灵活”,采用灵活的计划模式。因为创新业务是通过快速的原型设计(从一系列快速试验中学习)来往前推进的,这意味着同成熟业务相比,它会更快地取得阶段性成果,因此需要及时评估,并对计划做相应调整。

结构陷阱:联系过松,分拆过急

公司推进创新的尝试之一是设立专门的创新部门,但是这个创新部门却极可能陷入尴尬的境地。

一种设立方法是将创新部门独立在主流业务之外,这会导致创新领域和主流领域之间的联系过松的问题。创新往往就是突破现有的渠道或是以全新方式将几种已有的能力组合起来,所以当创新部门关起门来自行其是的时候,公司会错失创新的机会。这种设置所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当创新涉及其它行业的专长或不同领域的技术知识时,会引发冲突——成熟组织的管理者由于对其本质不甚了解,会感到对自己构成了威胁,公司就可能因此而错过或扼杀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著名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本可以利用其旗下worldnet成为IP电话领域的开路先锋,但是却因为担心其固定电话业务受到威胁而限制了worldnet的发展,失去了先机。

还有一种设立方法是在现有业务中成立创新部门。这时,文化冲突会在内部两类人群中产生——缔造未来的创新者和为当前现金流辛苦工作的员工,前者的优厚待遇和宽松环境往往使后者觉得不公平,于是本该合作的双方互相斗争,业务反而受到负面影响。

归根到底,以上问题都源自创新部门和主流业务之间的联系不足。因此,公司要做的是“整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打破部门之间的阻隔,形成跨部门的整体网络。可以在一开始就告诉创新部门,它们有义务为主流业务服务,也有责任寻求更重大的创新来开辟新业务。无论创新部门设立在主流业务的内部还是外部,都要鼓励创新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同时,还要尽力对创新产生的新业务进行整合,使其与主流业务发生联系,帮助主流业务发展。较灵活的组织结构还能够使跨职能或跨学科的团队围绕解决方案组建起来,从而加强不同部门成员的联系。

技能陷阱:领导力太弱,沟通不足

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另一个常见错误是:低估创新中人的重要性,比如对领导力和人际关系的忽视。高层管理者常常任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做主管,但这些人并不一定具备领导才能,他们可能只在意技术和创意,而忽视人际关系。

在部门内部,成员之间能建立起相互信赖、默契合作的关系从而激发出绝妙的创意,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就表明,富有成效的研发团队必须至少在一起工作两年以上。如果管理者不注重团队内沟通和团队建设,团队的磨合就会出现问题,成员难以发挥出最大价值。公司方面的频繁调动更是加剧了这一点,团队构成的不断变化,不仅使凝聚力难以形成,还使项目执行的连贯性出现问题,这导致人们倾向于采用快捷、简单的传统方案来敷衍了事,而不愿花精力进行钻研和创新。因而,注重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和连贯性非常重要。而对外如果不注重人际沟通,则可能会导致与外部联系松散,自身创意难以得到理解和支持。

所以,公司应该对创新部门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予以重视,同时为创新部门创造稳定的环境。一个好的创新主管不需要多么精通业务,而要善于沟通,在内部团结同事,在外部注重人脉网络的建设和维护。First Community Bank的盖尔•斯诺登(Gail Snowden)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她的团队关系融洽,这些出色的人才团结紧密,而且对任务充满激情;她也注重同资深高管建立牢固的关系,他们能够帮助她调解与中层经理之间的紧张关系;她还擅长沟通和表达,经常向大家解释为什么她的业务单元要与众不同。正是她在团队协作方面的这些技能使她能够带领波士顿银行的First Community Bank安然化解中层经理们的敌意阻挠,成功推出一项又一项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综上所述,扩大新创意的搜寻范围,放松过于严厉的控制,加强创新部门和主流业务之间的联系,重视创新管理者的沟通协作技能,这四方面的改进能让公司避免落入创新的经典陷阱。创新涉及的是创造未来的理念,在挖掘(从当前业务中获得最高回报)和探索(开辟新业务领域)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这需要一个灵活的组织结构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密切关注,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如此。

新技术引领产品试验:企业创新的新要务(二)

新技术的确改变了一切:从产品的研发流程(包括研发组织的架构方式)到新知识的创造方式,其影响是如此广泛。因此,对于那些想要运用新技术来提升创新力的企业来说,他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同时也是管理上的。下面的四个法则将帮助企业应对来自这两方面的挑战。

  1. 以快速试验为目的来架构组织
  • 对企业内部的既定方式、组织边界以及快速试验的激励措施等进行重新审视,必要的话,做出改变;
  • 成立小规模的研发团队,将关键人物(设计师、测试工程师、制造工程师等)包含在内,确保他们具备了重复试验所需的全部知识;
  • 决定哪些试验可以并行而非顺序展开;当时间紧迫、成本不是制约因素、且研发者希望从中学习以指导他们更好地规划下一轮试验时,并行试验就很有效了。

以宝马公司为例。宝马公司在20世纪末开始对其“让汽车更耐撞击”这一新的设计理念进行试验。然而,汽车撞击试验所需的实物原型花费不菲,且需要数月的时间来建造,这构成了创新的障碍,因为工程师们贡献的创意无法及时被测试并获得反馈。此外,撞击试验的结果出来得太晚,也无法在产品研发的早期阶段影响决策。后来,由于计算机虚拟试验的出现,宝马公司改变了其原有的试验程序,前期撞击试验不再需要耗时的实物模型,也能更早获得试验结果,从而影响早期的资源决策,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都得以降低。

为了更好地借助新技术来驱动创新,宝马公司成立了一个由几位设计师、一名计算机模拟工程师、一名试测工程师组成的小团队,这个小团队拥有汽车安全、模拟和测验所需的全部知识,因而他们能够迅速将自己头脑风暴产生的想法和上一轮试验带来的信息应用于下一轮模拟试验中。最终这个团队成功地将汽车的侧撞安全性提高了30%左右。

宝马公司不仅重新组织了团队及其工作方式,还改变了传统的顺序研发的流程习惯。宝马的工程师们过去总是不愿发布不够完美的数据,但是数据发布的迟滞又会影响到其它部门的产出。但现在为了改变这一习惯,宝马鼓励早期信息分享。比如,撞击模拟团队就需要及早把一些信息提供给车门设计师,设计师们才能建造出前期撞击模拟所需要的粗制模型。

  1. 允许早期的、经常性的失败,但要避免错误
  • 欢迎那些出现在研发过程早期、但是能够大量增进知识的失败;
  • 牢记试验的基本原理:设计良好的试验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你期望学到什么?)和假设(你预期会发生什么?)。另外,当你不对那些干扰试验结果的变量进行控制时,错误便容易发生,这会影响你从试验中获得的学习。如果变量本身难以控制,那就重复进行多次试验。

著名的IDEO设计公司就鼓励其设计师们“经常失败,从而更快成功”。为了塑造不害怕失败的企业文化,IDEO营造出了像游戏室一样的工作环境。每周一,公司不同部门在一起开会,由员工展示和讲述各自的最新创意和产品;IDEO还有一个巨大的“科技箱”,设计师们会定期查看这个箱子,从里面的开关、纽扣和各种奇怪的材料和物品中寻找灵感;公司不同项目团队还共同举行头脑风暴会议,鼓励新想法,并且推迟评价,以避免阻碍有利于创新的讨论过程。IDEO的不怕失败的文化氛围和这种文化下的激进的产品试验确实带来了不少的失败:他们设计出的许多荒谬的原型(比如鞋带上有玩具小塑像的鞋子)后来都被否决了,但同时IDEO的方法为其带来了一系列的畅销产品,为公司吸引了大量的媒体关注。

再来看看3M公司。该公司的产品团队总是有一个科研小组来研究潜在产品可能存在的机遇或挑战。这个科研小组主要是由技术人员组成的,即使创意失败,他们也不会面临严重的后果,事实上,有时候失败也值得庆祝。当发现潜在的产品没有奏效时,他们便立刻解散团队,加入其它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把失败与错误混为一谈。错误几乎不会产生出新的、有用的信息,因而是没有价值的。比如,一项不完善的计划或是操作不当的试验可能会带来模糊的数据,从而迫使研究人员重做试验。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重复先前的失败,或者不能从经验中学习。不幸的是,即使最好的组织通常也缺乏相应的管理系统,来谨慎地区分失败和错误。

  1. 预期并充分利用早期信息
  • 识别前期研发带来的全部价值:在早期就将问题识别出来,这时解决问题更为容易,成本也低得多。
  • 在成本和准确性之间做出权衡取舍。准确性较低的试验(通常成本较低)最适用于产品研发早期的探索阶段,而准确性较高的试验(通常成本较高)最适用于研发后期的产品确认阶段。

运用新技术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它们能够帮助企业研发部门在早期识别并解决问题。以汽车行业为例,充分运用迅速的计算机模拟汽车撞击试验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企业避免后期试验中潜在的安全问题。这样的前期试验成本较低,它们虽然不能像后期原型试验那样完善,但是可以在许多后期团队还没有直接参与研发的时候,促进组织解决问题并充分沟通。

但要获得完整的所需要的早期信息,对企业来说既不可行、也不经济。因此,IDEO公司遵循一个3R原则:粗略(Rough),迅速(Rapid),正确(Right)。最后一个R意味着即使早期原型并不完整,但只要能够提供产品某些方面的正确信息,便可以得到认可。比如,为了设计一个电话听筒,IDEO的一个团队刻了几十块泡沫,把它们放在头和肩膀之间,试图找到听筒的最佳形状。这个模型虽然作为一个电话来说并不完整,但却尽力把听筒的形状做得100%正确。或许这一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迫使企业审慎地决定哪些因素在一开始时可以较为粗略,而哪些因素则必须正确。IDEO公司运用3R原则建立了一个关键的信息产生流程,能够在信息最有价值的阶段(即产品研发的早期阶段)生成重要的信息。

  1. 将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
  • 不要假定新技术就一定会取代原有技术;通常,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 新技术在不断地出现和演化,现在的新技术可能会取代传统技术,但又会面临未来更新技术的挑战。

尽管新技术总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达到与传统技术试验大致相同的效果,但却只能实现传统技术结果水平的70%到80%。例如,一个新的药物合成流程在纯度水平上或许只能达到原有成熟技术的3/4。因此,通过将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组织既可以避免结果水平上的差异,又可以享受低成本和快速试验所带来的收益。

新技术在取代传统技术的同时,也面临着更新技术的挑战。制药业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复杂的技术演化过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药物研发是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摸索的方式进行的。科学家们从几乎完全不了解某一疾病,到最终研发出适合的药物,平均需要找出10000种化合物作为备选药物,而每种化合物的合成都需花费数天时间和5,000到10,000美元的成本。而这10000种备选药物中,有1000个会进入体外试验阶段;在经过大量试验后,有20个进入活体内试验阶段;又进行大量试验后,最终有10个能进入人体临床研究阶段。整个药物研发过程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而从上世纪末开始,组合化学等新技术已经在大大影响着医药企业合成和检查化合物的效率。研究人员不再需要一次制造一种化合物,而是可以运用组合化学,围绕几个基本成分,快速地同时产生出大量的变体,因而将合成化合物的成本从成千上万美元降到了几美元甚至更低。起初组合化学技术遭到了一些质疑,比如有人认为通过组合化学技术制造的化合物的纯度没有传统方法那么高。许多小的生物技术公司根据这些质疑对组合化学技术做出了改善。随着这种技术的逐渐成熟,引起了一些制药行业巨头(如礼来公司)的兴趣,并开始运用组合化学技术来优化经传统方法研究所得的有前景的备选药物。随着组合化学技术的完善和其所产生的化合物的纯度和多样性的提高,制药公司们会逐渐在药物研发的更早阶段使用这一技术。

对企业创新的新启示

新技术在降低试验成本、缩短试验时间的同时,使得企业可以更具创新性。但要注意的是,试验程序的自动化并不能取代创新中人的因素,而是可以让人们更聚焦于他们能够发挥最大价值的方面:产生新的创意和理念,从试验中学习,以及在最终需要判断的时候做出决策。比如,尽管千年制药公司的研发部门越来越像工厂,但实际上知识工作者的价值是增加了的。他们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在研发过程的早期阶段(比如决定要做哪些试验)和努力理解试验所产生的信息上,而不是放在试验程序的执行上。

这对不同行业都有着重大意义。比如电子制表软件就使得最小的创业公司也能在价格低廉的计算机上进行复杂的现金流分析。同样地,计算机模拟和其它技术使得小企业和个人可以对定制化集成电路的最新设计进行快速试验,从而产生了一大批的创新。这些创新产品从小玩具到新潮的电子设备,不胜枚举。而在以前,集成电路定制化的高成本使得这样的试验只对最大的那些企业而言才是合算的。

新科技为产品试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这也许只是开始。事实上,最大的变革将会来自互联网的巨大力量,它正在把无数的用户转变为积极的创新者。

本文基于哈佛商业评论文章《Enlightened Experiment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Innovation》编译,原文作者为Stefan Thomke。

新技术引领产品试验:企业创新的新要务(一)

新技术引领产品试验:企业创新的新要务(一)

长久以来,产品试验的高昂成本一直阻碍着企业快速取得重大的创新突破。而近年来,新技术的发展正使企业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低成本来开展复杂的产品试验。如果企业能从新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其研发工作,将有机会运用新技术的力量将企业的产品创新水平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对创意进行试验,是企业创新的一项核心能力。换句话说,企业要创造新产品或是改进现有产品,都离不开对创意的系统检验。最初的创意只有在经过了系统性的试验流程之后,才能成为最终的产品。一项重大的研发项目可能会包含成千上万次试验,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了解某一新的产品理念或技术提案能否真的满足新需求、解决新问题。这些通过试验获取的信息会被整合进入下一轮的试验之中,最终产生出最优的产品。

在过去,对新创意进行测试十分昂贵,因而企业必须尽量缩减重复试验的次数。然而现在,诸如计算机模拟、快速原型法、组合化学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更快地创造出更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反过来又能以更低的成本被整合入更多的试验中。事实上,正如信息技术降低了某些生产和配送系统的边际成本一样,这些技术也大大降低了试验的边际成本。更值得注意的是,融合了新技术的试验系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创新的机会。也就是说,一些技术可以使得现有的试验活动更有成效,而另外一些技术则为新理念和新方案的发现开辟了全新路径。

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千年制药公司(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就将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组合化学等新技术整合到他们的试验技术平台中。该平台使公司的试验过程变得如工厂流水线一般自动化,备选药物的产生和测试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内便可完成。而如果运用传统方法,则需要花费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试验早期获得关于备选药物的重要信息(例如毒性信息),能够大大提升公司对该药物在临床试验中以及推向市场后能否取得成功的预测能力。这样,公司就能将没有前景的备选药物直接排除,避免在这些药物的研发上投入上亿资金。据公司首席技术官Micheal Pavia说,这些新技术除了能够减少药物的研发成本和时间,还提高了千年制药公司的创新能力:公司更有机会对更多样的潜在药物开展试验,其中不乏那些起初不被看好、但最终却成为突破性新发现的药物。

由此可见,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形成的全新的产品试验过程,对原先产品研发成本高昂的行业(如制药、汽车、软件等)带来了巨大影响。事实上,这些行业的一些做法也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其它行业。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以及运用这些技术的成本不断降低,几乎所有企业都会发现他们迅速进行试验从而研究不同理念的能力在大幅提升。比如:金融机构现在运用计算机模拟工具来测试金融工具;即使是金融建模新手,也能运用电子制表软件对复杂的假设进行验证。而这些试验的成本曾经高昂到令人望而却步。

试验的系统

要理解新技术引领下的试验过程,首先要认识到创新流程的价值。产品和技术创新并不会从天而降;它们诞生于实验室或研发部门,在经过了试验的系统之后才最终形成。所有的研发部门都有一个试验的系统,帮助它们缩减要探索的创意的数量,然后将通过检验的创意逐步改进成可用的产品。这一过程的关键阶段是当创意或理念已成为可用的制品或原型了,此后,企业便可对其进行试测、探究、呈现给客户,并从中学习。

论及试验系统能发挥的作用,最好的例子来自于爱迪生的实验室。当爱迪生说出“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这句名言时,他非常清楚组织进行试验的能力和数量是多么重要。这也是他把实验室设在新泽西的门洛帕克的原因,在这里他可以迅速高效地进行重复试验。

爱迪生深知在试验的系统中,人力、设备、资料等各个元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依赖而发挥作用的。因此,需要对这些元素进行集体优化,因为它们共同决定了试验系统的整体表现,这包括以下5个方面:速度(设计、构建、检测和分析一项试验所需的时间)、成本、准确性(试验以及试验条件的准确性)、数量(在给定的时间内所能进行的试验的数量)和知识所得(试验所产生的新信息的数量、以及组织从这些信息中获益的能力)。在门洛帕克,高技能机械师的工作地点与实验室邻近,这样如果实验室研究员有了新的想法或者从先前试验中获得了新的信息,机械师们就可以快速地做出改进。在这个试验系统下诞生了一系列划时代的发明。例如电灯泡的发明,就经过了一千多次涉及灯丝材料和形状、机电调节器、真空技术的复杂试验。

现如今,随着试验成本(财务上和时间上)的迅速下降,爱迪生的这种通过迅速频繁的试验来寻求伟大创新的方法尤其值得今天的企业借鉴。然而,许多企业只片面地看到了新技术能够缩减成本,而并未看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比如,计算机模拟并不是简单地取代了实物原型来降低成本,而其实是引入了一套完全不同的能够激发创新的试验方法。而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则需要企业采用与以往不同的思维方式。

本文基于哈佛商业评论文章《Enlightened Experiment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Innovation》编译,原文作者为Stefan Thomke。

新技术引领产品试验:企业创新的新要务(二)

生态系统中企业如何制定创新战略

飞利浦、索尼等公司斥资数十亿美元研发出了图像质量高得惊人的电视机,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为高清电视的大规模生产做好了准备。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些公司无疑是成功的,然而,高清电视在当时却遭遇了彻底的失败。这并不是因为高清电视本身不够好,而是因为其取得商业成功的其它补充要素(如制片设备、信号压缩技术、播放标准等)还没有研发出来或获得采用。如此一来,高清电视的制造商就像是在没有汽油或高速公路的情况下生产法拉利跑车,尽管有了令人钦佩的技术创新,却并不能为顾客创造价值。十几年过去之后,高清电视的支持设施终于基本到位,但对于那些曾经拥有先发优势的高清电视制造商来说,市场环境已随着新技术和市场新进入者的出现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项被视为自彩色电视诞生以来最具市场潜力的创新,如今也只能在拥挤的市场空间中努力争夺消费者的关注。

高清电视的故事是创新生态系统为企业带来机遇和风险的一个典型例子。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同企业进行合作,将他们各自为客户提供的价值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面向客户的全新解决方案。在许多行业中,创新生态系统都已成为企业增长战略中的一项核心要素。当创新生态系统高效运作时,系统内的企业将创造出任何单个企业都无法独立创造出的巨大价值。

然而,许多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付出了非凡的努力和高昂的成本,却仍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创新生态系统在为企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企业之间新的依存关系所带来的风险。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即使一家企业出色地开发出了创新产品或服务,满足甚至超越了顾客需求,并且成功击败了竞争对手,新的市场也未必会出现。而新市场是否出现以及什么时候出现,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表现,还依赖于企业的创新合作者们是否成功。

企业自身的成功依赖于创新生态系统中其它合作者的成功,这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比如对市场时机的把握:只有当企业的合作伙伴都已做好准备时,领先于竞争对手将产品推向市场才有意义。再比如对资源配置的战略考量:由于关键瓶颈可能存在于企业之外,在调配资源时关注外部的合作伙伴可能会比关注内部更有成效。然而,对企业最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在于风险管理上的重大变化。大多数企业在评估市场机遇时,是对那些企业能够独立创造价值的机遇进行衡量。而当价值是由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企业所共同创造的时候,符合传统的风险评估标准仅仅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

管理者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在规划好整个生态系统、并选好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之后,便全力以赴地依照自己设定的角色来向终端客户推出整合的产品或服务,却忽略了生态系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以及其中各个元素出现的顺序。企业制定的战略应该要能够充分考虑到创新协作网络本身所固有的迟滞和各项风险,这是在生态系统中获得成功的关键。

企业创新战略的成功取决于企业对生态系统中风险的正确评估。那么,企业如何以一个结构化的方式来评估这些风险呢?第一步是详细列出生态系统所呈现的不同类别的风险,理解它们是如何与企业要服务的市场联系起来的。在生态系统中,有三种基本类型的风险:执行风险——在管理项目时所面临的常见风险和挑战;合作创新风险——创新的成功取决于其它创新成功商业化的程度;采用链风险——在你的创新被终端消费者完全接受之前,合作伙伴能够采用这一创新的程度。这些风险的高低与企业要服务的目标市场紧密相关。这三种风险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请见下图。

无标题

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战略制定必定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是因为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诸多相互关联的角色和要素。当企业确定了要以怎样的价值主张进入某个市场之后,管理者会暂时达成一致的绩效期望。接下来,他们要去发现和评估当前这个战略所面对的各项风险(执行风险、合作创新风险、采用链风险)。这一风险评估过程通常使得管理者们不得不调整他们的绩效期望,并重新审视之前制定的方案。经过重新思考之后,他们可能会做出一系列的改变,例如:制定出更切合实际的绩效目标,为项目配置更多资源,对公司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职责进行重新划分,改变目标市场,游说政府做出支持性的政策调整,收购竞争对手或是合作伙伴,等等。

生态系统风险可以被看成是扩大了的传统项目管理风险,它延伸到了企业边界之外,涵盖了企业外部的风险因素。管理好生态系统风险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生态系统中,企业创新失败有时是由于技术难题所致,有时则归因于未能成功地协调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合作创新。常见的情形是:企业为创新做了大笔投资,而市场却并没有在预期的时间内出现。因此,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竞争时,必须对那些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企业控制范围的时间延迟、可能要做的妥协以及不如人意的结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前制定好应对方案。要么制定出一个能降低风险的创新战略,要么选择放弃。

总结说来,在生态系统中制定战略,企业要以非传统的方式来思考传统的战略问题:

在何处竞争

当生态系统存在高风险时,即使企业对自身的创新非常自信,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是高的。企业在分析和选择市场机遇时,既要对项目本身进行评估,也要对围绕该项目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估。这样的完整评估可能会告诉企业,相比那些内部风险低而外部风险高的市场机遇而言,选择内部风险高而外部风险低的市场机遇可能更为明智。

何时竞争

在时间周期被压缩的情况下,创新研发的成本通常会呈指数倍数增加。如果领先于竞争对手实现创新能为企业带来显著优势,那么更高的研发成本还能够被接受。然而在生态系统中,当创新合作者尚未准备就绪时,企业自身在时间上的领先可能并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优势。在评估了生态系统中的合作创新风险和采用链风险之后,企业可能会调整预期,延长创新的研发周期,这样做既保存了资源,也允许企业在更长的时间里调整战略,并从中受益。

如何竞争

除了正确评估市场吸引力以及企业在该市场上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能力,要在创新生态系统中获得成功,企业还必须选择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是成为积极的领导者,还是做为被动的追随者?做为领导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优势来引导整个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然而领导者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需要在长时间和大量的资源投入之后,才能辨清市场机遇是不是真的存在,以及自己是否成功捍卫了领导者的角色。做为生态系统中的追随者,也要做出一些选择——追随哪位潜在的生态系统领导者?以多大的干劲投入?如何捍卫自己的角色?无论企业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哪种角色,都需要对整个生态系统以及各个要素之间动态的互动关系形成清晰的认识,因为这对于企业的成功战略制定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企业创新战略专家、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最早提出者Ron Adner教授《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一文编译。

“领先用户法”助力3M公司实现创新突破

企业高管们总希望自己的研发部门能涌现出源源不断的突破性产品,以确保企业高速发展并维持高额利润。一些企业甚至设定了宏伟的目标,要求销售额中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必须由全新的突破性产品来贡献。然而,即使是最为成功的企业也常常不能实现这些创新目标,而只是精于改进已有的产品或服务。

企业难以实现突破性创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企业必须先存活于当下才有未来可言,相比突破性产品的高不确定性,企业更倾向于密切关注已有产品或服务的改进,以达成销量、确保短期利益;其二,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引,企业的研发人员不知道如何实现创新突破。针对以上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本文将通过3M公司外科手术团队的创新案例,介绍一种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创新效率、实现创新突破的系统方法,即“领先用户法”。

“领先用户法”与传统方法的差异

新创意的产生通常都始于对用户信息的收集。领先用户法与传统流程的主要区别,在于从哪些用户那里收集信息,以及收集什么类型的信息。

在传统方法中,企业的研发团队从目标市场的核心用户那里收集信息。他们组织客户访谈,对销售、客户投诉、需求等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依靠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头脑风暴来产生新的创意。传统方法认为:用户的角色是向企业提供“需求是什么”的信息,而企业内部研发人员的工作就是运用这些信息来产生新的创意。

领先用户法则采用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运用这种方法的团队假定企业外的领先用户已经做出了创新,而他们的工作则是找出这些领先用户,运用这些用户的创意来满足公司的需求。运用领先用户法时,企业不仅要收集“需求是什么”的信息,还要收集“解决方案是什么”的信息;信息收集的对象不仅包括目标市场中的领先用户,也包括面临相似问题的其它市场中的领先用户。

(那些自己动手进行产品创新的用户被称为“领先用户”,他们对新产品或新服务的需求领先于市场中的主流用户群体,经常主动地提出能满足自己需求的解决方案,提前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而不是等待制造商来开发。)

3M公司运用“领先用户法”的案例

3M公司是一家以科技创新著称的多元化企业。公司一直有鼓励创新的传统,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全球200多个国家的客户开发出了6万多种高品质产品。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3M公司的高管开始担心,公司的成长大多来自于对现有产品的改进,少有突破性的新产品问世,而对改进现有产品的需求和回报又使得公司一直关注于当前的产品。为了改变这一趋势,管理层设定了一个大胆的目标,要求公司30%的销售额要从四年前还不存在的产品中产生。

要实现这一挑战性的目标,就要求3M公司的高管以及市场、产品研发等部门的人员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他们运用了一种能够促进突破性创新的新方法——领先用户法。1996年9月,3M公司医疗事业部的一个外科手术产品团队成为公司内部运用领先用户法的先锋,他们希望通过该方法来实现手术薄膜的创新突破。手术薄膜是在手术过程中防止感染蔓延的材料。尽管当时3M的手术薄膜在同类产品中位居第一,每年为医疗事业部带来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但却已有10年没有取得增长。分析显示,该手术薄膜在现存市场上几乎已没有增长空间;且由于成本高昂,该产品也不可能进入非发达国家的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团队负责人说服了管理层,决心运用领先用户法的流程来实现手术薄膜创新的突破。在集合了来自研发、市场和生产部门的六位人员组成项目团队之后,他们开展了以下4个步骤的工作。

1、奠定基础

在这一阶段,项目团队需要确定目标市场,并明确公司内部利益相关人所期望的创新产品的类型和水平。项目团队先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通过查阅文献和访谈业内专家来了解感染的原因和防止感染的方法。然后项目团队与管理层一起开研讨会,讨论他们所了解到的信息,并为可接受的突破性产品制定指标。

2、确定潮流

由领先用户引领潮流,这是领先用户法的核心理念。但潮流是什么呢?在这一阶段,项目团队要与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广泛交谈,从而确定潮流。

在接下来的六周左右的时间里,团队成员致力于更好地了解感染控制方面的重要趋势。一开始,项目成员的调查工作侧重于针对发达国家的医生来发掘需求。但随着团队成员询问越来越多的问题、与越来越多的专家交谈,他们意识到自己对发展中国家的医院和外科手术医生不够了解,而在那里,传染病仍是重要的致死原因。于是,项目团队兵分几路前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医院进行调研,了解当地医生在手术室会遇到的感染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方案。他们尤其注意到,一些外科手术医生在对抗感染时使用廉价的抗生素来替代一次性手术薄膜和其它昂贵的措施。

经过实地观察之后,项目团队认为,长远来看医生依赖廉价的抗生素来防止感染蔓延的做法不会奏效,因为细菌会产生耐药性。项目团队还意识到,即使3M公司大幅降低手术薄膜的成本,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医院还是会负担不起。这些想法使得项目团队将目标由最初的“找到一种更好的一次性手术薄膜”重新修正为“找到一种除抗生素和手术薄膜之外,更便宜、更有效的预防感染发生、防止感染蔓延的方法”。

3、识别领先用户

这一阶段,项目团队通过建立网络的方式,联系到了“更便宜、更有效的感染控制”这一潮流的前沿创新者。项目团队发现,一些最有价值的领先用户往往出现在让人意想不到的领域:一些领先的宠物医院的兽医在条件简陋、成本有限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很低的感染率;好莱坞的化妆师擅长使用不刺激皮肤而又容易卸除的化妆材料,而理解这种材料的特性对于研发出直接涂抹于皮肤上的感染控制材料来说非常重要。

4、寻求突破

在领先用户法的最后阶段,项目团队邀请了几位领先用户来参加了一个为期两天半的研讨会。此时,项目团队在广泛调查研究之后形成的核心问题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革命性的、低成本的感染控制方法?”参会人员被分成几组进行几个小时的讨论,之后又重新分组继续讨论。研讨会最终产生了六个新产品创意和一项革命性的感染控制方法。项目团队从这六个新产品创意中选择了三个呈现给高管们。其中的一项新产品方案是“SKIN DOCTOR”。这是一种可单手操作的小型装置,轻轻挤压,即可将含有抗感染成分的药膏均匀涂抹在患者皮肤表面(这是从兽医专家那里获得的启发)。这个装置还带有吸附功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药膏和术后污垢清除,且对皮肤没有刺激(这是好莱坞领先用户的贡献)。更为重要的是,SKIN DOCTOR为发展中国家的病人提供了能够支付得起的抗感染手段。

寻求战略调整

通过运用领先用户法,项目团队不仅挖掘出了新的产品创意,还甄别出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感染控制方法。在以前,3M的手术产品部门为所有的用户提供单一的一种产品,即不论病人的具体情况,每个病人都用无菌被单进行同样程度的防止感染保护。但项目团队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有些病患被感染的可能性更高,医生希望有一种方式能根据这些病人的抗感染需要将其感染防护“提前”至手术之前进行,从而减少他们在手术中感染的可能性。

但要推出这种革命性的感染控制方法,需要企业培育新的能力,开发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都要求企业进行战略调整。公司是否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项目团队最终决定向高管强调战略调整的重要性,并成功说服高管采用了新的方案,帮助公司进入了全新的但与原有业务相关的感染预防领域,开发出了一系列领先的手术室感染防护解决方案。

开辟新的途径

在对创新项目团队的实践进行总结提炼之后,3M公司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领先用户方法,并在多个部门中得到成功推广和运用,验证了领先用户法在产品创新中的价值。不可否认,领先用户法的成功与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3M公司的成功向我们证明,领先用户法这一系统性的方法能够为企业实现创新突破开辟新的路径。

本文基于哈佛商业评论文章《Creating Breakthroughs at 3M》编译,原文作者为Eric von Hippel,Stefan Thomke和Mary Sonnack。

民主化创新(二):如何适应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

领先用户的产品开发和无偿公开行为对于其自身和其他用户来说都带来了收益,比如,提升了产品使用的便利性,满足了用户对产品的独特需求。然而产品开发活动从“以制造商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对一些传统的制造商而言却是麻烦又痛苦的,他们不得不对长期保持的业务模式进行根本改变,以适应这种变化。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用户创新也为制造商带来了机遇,比如,用户创新可以提高制造商创新的成功率。研究表明,制造商开发的产品商业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制造商创新者没有很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而用户的创新可以增加制造商关于用户需求的信息,从而提高他们新产品推广的成功率。

那么制造商怎样能够适应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系统,并从中获利呢?以下是三种可能的路径。

第一,生产由用户开发的产品。企业可以识别有价值的用户创新并进行大规模生产,或者在用户创新思想的基础上开发和生产新产品,从而创建一项有利可图的新业务;制造商还可以通过整合许多相互独立的领先用户开发的产品的特征,创造出具有独特商业吸引力的产品;制造商也可以选择为用户提供定制或“代工厂”服务,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或更低成本地生产出用户的设计方案而使自己与众不同。这类商业模式在许多领域中已经非常发达,比如专门根据订单生产机械部件的机械定制工厂、定制电子产品的电子装配工厂等。

第二,提供产品设计工具或平台产品以便于用户创新。制造商可以通过提供能方便领先用户进行产品开发设计的工具箱,或者提供便于用户修改的“平台”产品,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完成设计过程,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用户。比如铿腾公司(Cadence)就为那些喜欢自己设计定制半导体芯片的公司甚至个人提供设计工具箱;摩托车行业的哈雷-戴维森公司(Harley-Davidson)则销售供用户自己进行售后改良的平台产品。

制造商在向用户销售平台产品或设计工具之后,还可以尝试将用户在他们的产品上开发的有价值的创新加以系统整合,从而与第一种战略相结合。以StataCorp公司为例。StataCorp公司生产和销售一种用于统计的专用程序——Stata软件。这家公司在销售基本系统的同时捆绑了许多统计检验软件包和设计工具,这样使得用户可以在Stata平台上开发新的检验程序。包括一些统计学家和社会科学研究者在内的领先用户发现这些功能对他们的工作和开发自己的检验程序非常重要。他们中的很多人随后会在用户建立的互联网站上无偿发布他们自己开发的检验程序,其他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网站下载这些检验程序,并对其进行测评、评价及改善。StataCorp公司的员工则随时监测用户网站的活动,密切关注那些许多用户都感兴趣的新的统计检验程序。然后他们将最受欢迎的统计检验程序整合到他们的Stata软件中。最后,StataCorp公司获得了一个新的商业化的检验程序模块,且这个由用户开发并无偿公开的附件软件为StataCorp公司带来的利润超过了公司自己开发和销售的其它附件软件。

第三,提供互补的产品或服务。许多用户在创新时需要互补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可以从互补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利,制造商也可以通过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来获利。比如,IBM销售预安装了开源软件的计算机服务器,随着相应软件的普及,IBM的服务器也被销售出去并且获得了利润。

本文根据《Democratizing Innovation》一书的部分章节改编。原书作者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创新管理教授Eric von Hippel。

民主化创新的关键:找到领先用户

民主化创新(一):用户创新与创新民主化

民主化创新(一):用户创新与创新民主化

传统观点认为,新产品和新服务是由制造商开发的,这种观点曾在商界和大众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然而许多研究一致发现,很多用户正在不同领域进行着产品改良与开发的大量活动,在某些行业中,用户创新的比例甚至高达40%。比如:风帆冲浪运动爱好者为了使这项运动更为安全也更加刺激,自己动手制作冲浪板;一些外科医生为了解决外科实践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自己对医疗设备进行开发与改良;许多图书馆因自身需要而改良了在线书刊目录查询系统,其搜索效率远远超出了系统制造商提供的解决方案。

这些自己动手进行产品创新的用户被称为“领先用户”,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对新产品或新服务的需求领先于市场中的主流用户群体;经常主动地提出能满足自己需求的解决方案,提前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而不是等待制造商来开发。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领先用户会选择自己来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呢?

第一个原因显而易见:制造商开发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上的所有需求。大部分制造商为了追求较大的客户群体和高额利润,都倾向于针对主流需求来开发新产品。然而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是有很大差异的,企业的这种战略就会使得许多有特殊需要的用户对于市场现有产品或服务不满意,因而自己来开发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

当然,特殊需求用户也可以选择付费让定制制造商为他们开发一个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产品,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愿意且有能力为产品开发付费,而且制造商因其专业度能够更快、更好、更廉价地设计和生产定制产品。那为何很多用户仍然选择自己进行创新而不是委托定制制造商来开发产品呢?这是因为,用户和定制制造商之间的利益往往存在重大分歧:用户希望在能负担得起的前提下尽可能精确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定制制造商则希望结合已有的问题解决元素和未来其他人可能会需要的解决元素来解决问题(即使这样做使得方案无法完全满足当前顾客的需要),从而降低他们的开发成本。

领先用户自己开发新产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创新的过程是有价值的,他们会因为非常享受产品开发的过程本身而选择自己开发新产品。另外,攻克难题所带来的快乐也是许多个人创新者解决问题的动机。例如,你可以尝试给那些填字游戏爱好者一个完整的谜底,尽管这正是他们非常努力想要得到的东西,但你很可能会遭到拒绝,并被埋怨破坏了他们的乐趣。

领先用户不仅自己开发新产品,他们还常常无偿公开他们的这些创新,这与传统的以制造商为中心的创新有很大差别。传统制造商往往以封闭的方式开发产品和服务,并使用专利、版权和其它保护措施来阻止模仿者免费享用他们的创新成果。而用户却会无偿公开他们以私人成本为代价开发的创新。这种做法看似匪夷所思,但也能给创新用户带来重要的收益:得以无偿使用其创新产品的其他人随后会完善创新或提出完善建议;无偿公开创新的用户还可以从声誉的提高、创新扩散而带来的积极的网络效应及其它因素中获得收益。此外,创新者愿意无偿公开创新还因为有许多其他人也知道类似的事物,创新者认为无偿揭示他们所知道的一些“秘密”信息不会带来损失或几乎没有损失。

可以看到,领先用户有时会为自己开发和改良产品,并且常常无偿公开他们的创新成果;而且有许多用户也很乐意采用领先用户开发的新产品,这些发展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系统。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质量的稳步提高、容易使用的创新工具和创新组件的发展以及公共创新平台的逐渐丰富,用户创新的能力有了越来越根本、越来越快速的提高。而且,创新用户在网络和社团形式下联合起来,组成的创新社团可以开发、检验和扩散他们的创新,也提高了创新的效率。此外,通信工具的改善使得用户创新者可以更容易地获得越来越丰富的创新和创新要素,这些创新和创新要素被无偿公开在公共领域,并且允许他人修改。最终结果是用户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创新的民主化。

创新民主化的趋势既适用于信息产品,也适用于实物产品。以风筝冲浪装备为例。风筝冲浪是一种水上运动项目,使用者站在一块有点像冲浪板的特制滑板上,由一只巨型的可操纵方向的风筝牵引。因为涉及低速空气动力学这一特殊领域,为风筝冲浪运动设计风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早期风筝冲浪用的风筝都是由用户爱好者自行开发和制造的,他们相互帮助,共同创造出风筝冲浪技术和风筝冲浪器材。大约在1999年,一些小制造商开始设计和销售这些由用户开发的风筝冲浪装备。风筝冲浪装备市场自此迅速发展,到2003年,全球大约售出了70,000套风筝-冲浪板,一年的总销售额超过一亿美金。

本文根据《Democratizing Innovation》一书的部分章节改编。原书作者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创新管理教授Eric von Hippel。

民主化创新的关键:找到领先用户

民主化创新(二):如何适应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

导读:开创新的市场空间

多数公司致力于追赶和击败产业内的竞争对手,因此,他们的战略总是相似,也无可避免地会卷入围绕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而展开的激烈竞争中。然而,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在研究中发现,有少数公司却能创造出没有直接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开创全新的市场空间,摆脱产业内的激烈竞争。这个全新的市场空间,即两位教授在其合著的《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的“蓝海”。

蓝海是与红海相对而言的,后者代表现今存在的所有产业,是我们已知的市场空间,而前者则代表现今还不存在的产业,即未知的市场空间。在红海中竞争的企业通常采用低成本、差异化或目标聚焦的战略。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品和服务加速货品化,价格战愈演愈烈,利润率不断下降,红海的竞争越来越血腥,企业开创蓝海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与日俱增。与红海中的竞争战略不同,开创蓝海要求企业实现价值创新。

价值创新是企业开创蓝海的基石。在这种战略逻辑的指导下,企业不是把精力放在打败竞争对手上,而是放在全力为买方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飞跃上,并由此开创新的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彻底甩脱竞争。它要求企业以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来看待竞争——跨越传统市场竞争的界限。这样,他们就可以找到未被占领的新的市场领域,实现真正的价值创新。比如,管理者可以跨越自身产业,思考顾客为什么会在替代品或“他择品”之间做出取舍。例如,全球最创新公司之一的Intuit公司就把铅笔做为个人财务软件的主要他择品,开发出简单易用的Quicken软件,成为了自助财务管理软件市场上的统治者。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六条路径来开创新的市场空间:跨越他择产业、跨越战略集团、跨越买方链、跨越互补性产品和服务、跨越功能与情感诉求、以及跨越时间。我们将分两篇文章来分别介绍。

本文基于哈佛商业评论文章《Creating New Market Space》编译,原文作者为《蓝海战略》一书的作者W. Chan Kim和Renée Mauborgne。

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一)
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二)

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一)

如果企业以一种新的战略思维模式来思考市场边界,冲破那些限制他们该如何竞争的现有边界,就有可以找到尚未被占领的、代表着新的价值突破的市场空间。

企业跨越传统的市场竞争边界、追求价值创新的途径主要有:跨越他择产业、跨越战略集团、跨越买方链、跨越互补性产品和服务、跨越功能与情感诉求、以及跨越时间。

路径一:跨越他择产业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一家企业不仅仅与自身所在产业中的其他企业竞争,还与那些其他产业中生产“他择性”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竞争。他择品(Alternatives)的概念比替代品(Substitutes)更广。形式不同但功能或核心效用相同的产品或服务,往往互为替代品。而他择品则包括功能与形式都不同、而目的却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比如电影院和餐馆,两者在外观形式上鲜有相似之处,功能也大不相同,前者为人们提供视觉娱乐,而后者为人们提供餐饮和聊天的乐趣。但人们走进电影院与走进餐馆却可以是为了同样的目的:晚间出门散散心。这两者虽不互为替代品,却互为他择品。

买方在作出购买决定时,往往会无意间比较各种选择。是去吃晚饭,还是去看电影?是开车、坐地铁还是叫出租车?无论对于个体消费者还是企业客户来说,这种思考过程都是出自本能。然而,当我们成为卖方时,却常常放弃这种本能。卖方很少有意识地思考他们的顾客是如何在他择产业之间作出权衡取舍的。产业内部的价格变化、型号更新、甚至只是一场新的广告攻势,就能引发竞争对手的重大反应。然而当同样的行动发生在他择产业中时,企业却无动于衷。行业期刊、行业展销会、消费者评分报告等都强化了产业之间的区隔。然而,恰恰是产业之间的空间却可能蕴藏着价值创新的契机。

让我们以Intuit公司的Quicken软件为例,说明企业是如何通过跨越他择产业来实现价值创新的。在美国,各家各户都要进行繁琐的周财务记录和账单支付,从理论上说,个人财务软件应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然而事实是,在Quicken软件问世以前,几乎没有人会用电脑软件来做这项繁琐的工作,人们用的是铅笔。铅笔作为财务软件在家庭中使用的他择品,有两个无可比拟的优势:价格低廉和使用方便。当时的财务软件包的价格高达300美元左右,且界面及功能设置过于专业化,不方便个人使用。Intuit公司将电脑软件计算速度快、准确度高的优势与铅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优势相结合,而剔除或减少了所有其它元素(那些消费者不关注、或者会造成他们使用障碍的元素),最终创造出了供家庭和小企业使用的Quicken软件。Quicken软件仅包含最基础的几项功能,但却为最广泛的消费者提供了卓越的价值,不管是铅笔还是传统的财务软件包,都无法与Quicken独特的价值曲线相抗衡。Quicken软件为Intuit公司开创了全新的市场空间,实现了价值创新。

路径二:跨越战略集团

正如通过跨越他择产业看市场可以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一样,跨越战略集团也可以做到这一点。战略集团是指产业中的一组战略相似的企业。在大多数产业中,企业可以被归入为数不多的几个战略集团中,这些集团之间有着战略上的根本差别。

我们通常可以从价格和性能这两个维度来为战略集团进行大致的等级划分。价格的提高通常带来某些性能上的相应提升。大多数企业关注改善他们在战略集团内部的竞争地位,而不注意其他战略集团的企业在做些什么。而通过跨越战略集团来创造新市场空间的关键,是突破这种狭窄的视野,搞清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顾客在高档消费品和低档消费品之间作出选择。

以拉夫·劳伦公司(Ralph Lauren)的Polo品牌为例,拉夫·劳伦将高级定制服装的设计师品牌、店面的典雅以及面料的奢华等决定性优势与传统款式服装的经典造型和价位相结合,创造了Polo品牌,不仅抢占了原来高级定制服装和传统款式服装这两个战略集团的市场份额,而且把新的顾客吸引到市场中来,开创了“无时尚时装”的蓝海,并最终成为第一个拥有世界知名品牌的美国服装设计公司。

路径三:跨越买方链

在多数产业中,竞争者对目标买方是谁的定义趋同。然而在现实中,买方是由不同环节组成的一条链,每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购买决定。为产品或服务买单的“购买者”却并不一定是实际的“使用者”。此外,买方链中还可能会包括“施加影响者”。这三个群体有可能相互重合,但通常是不同的,而他们对价值的定义,也常常不同。比如公司的采购人员更注重成本,而公司的使用者则更关心使用的方便度;零售商可能会注重生产厂家能否即时供货和提供新颖的财务方案,而个体消费者作为购买者却并不关心这些方面。

在一个产业中,单个企业常常会聚焦不同的细分市场,比如说瞄准大客户还是小主顾。但就产业整体而言,却往往锁住同样的买方群体。例如,制药业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医生(施加影响者)身上;办公设备业十分重视企业的采购部门(购买者);服装业则主要针对使用者。而挑战产业有关目标买方群体的成规,就可能引领企业发现新的市场空间。企业通过跨越买方链看市场,就可能得到新的启发,把目光集中到过去曾忽略的买方群上。

来看看彭博公司(Bloomberg)的案例。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彭博公司仅用了十年多的时间便成为全球最大、最为盈利的商业信息提供商。在此之前,路透(Reuters)和德励(Telerate)提供的系统占据了在线金融信息业的主导地位,为中间商和投资群体提供实时新闻和价格信息。产业把注意力投向购买者,即企业的IT经理们,而他们关注标准化的系统,因为这使他们的工作更为轻松。彭博公司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是交易员和分析师,而不是IT经理们,每天为雇主赚得或亏损数百万美元。因而彭博公司将注意力放在交易员和分析师(使用者)身上,为其特别设计了一套系统,提升了他们浏览金融信息和进行金融运算的便利性,并考虑到他们收入丰厚却缺少个人支配时间这一矛盾,在系统中增加了信息和购物服务等功能,以便于他们在金融市场的闲暇时间里休息和娱乐。通过把关注点从购买者转移到使用者身上,彭博创造了一条产业中前所未见的价值曲线。交易员和分析师运用自己在公司中的影响力,促使IT经理们购买彭博的系统终端。

本文基于哈佛商业评论文章《Creating New Market Space》编译,原文作者为《蓝海战略》一书的作者W. Chan Kim和Renée Mauborgne。

导读:开创新的市场空间

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二)

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二)

路径四:跨越互补性产品和服务

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很少是孤立存在的,多数情况下,还受到其它产品或服务的影响。但在多数产业中,相互竞争的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局限于产业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上。以电影院为例,对于想看电影的年轻夫妇来说,为小孩找到临时保姆的成本、电影院停车的便利性等,都影响着他们对于外出看电影的价值评估。但由于这些互补性的服务超越了影院业的传统边界,很少有影院经营者会去考虑。但事实上,这些方面切实影响着市场对他们生意的需求。

互补性的产品和服务中常常蕴藏着未经发掘的需求。通过分析人们在使用产品之前、之中、之后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哪些诉求,能帮助我们发现那些对自身产品或服务有影响的互补性产品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为客户开发出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开创新的市场空间。

以英国的电热茶壶产业为例。尽管喝茶是英国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但电热茶壶的销售额却始终平平,利润率也在缩减。直到飞利浦公司推出一款电热壶,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通过考虑互补性产品和服务,飞利浦公司发现:英国人沏茶时最关键的因素不是电热壶本身,而是壶里煮的水这项互补性产品。问题是自来水中的水碱:随着水不断地煮开,壶里的水碱越结越厚,并开始混入新沏的茶中。英国人在喝茶前通常要拿起茶匙,捞鱼一般去捕捉那些令人倒胃口的水碱。尽管水质问题是另一个产业——公共供水业的问题,但飞利浦却把它看成自己的机会,研制出了一款壶嘴处带过滤装置的茶壶,在倒水时可以有效地截住水碱。随着人们开始使用这款新式的过滤茶壶,整个产业重新走上了强劲增长的轨道。

路径五:跨越功能与情感诉求

产业中的竞争不仅容易聚焦于人们已经接受的产品和服务范围上,还容易集中于产品和服务的功能或是情感诉求上。一些产业主要在价格和功能上竞争,其诉求主要来源于对效用的计算,是理性的;而另一些产业则主要在情感诉求上展开竞争,是感性的。

事实上,人们对产品或服务的诉求很少是非此即彼的。通常,它只是企业以某种方式竞争的结果,这种竞争无意间为顾客灌输了对产品的定向期望。企业的行为又不断强化着这种期望,久而久之,以功能为导向的产业就变得越来越重视功能,以情感为导向的产业则越来越重视情感吸引力。这也就难怪市场调查很少能在“是什么吸引顾客进行购买”这个问题上给人以新的启发了。顾客在填写问卷时所反馈的,恰恰是产业不断灌输给他们的,产业所赋予他们的,他们要求更多,并期望价格更低。

如果企业愿意挑战产业现有的功能或情感诉求,便往往能发现新的市场空间。以星巴克为例。20世纪80年代末,咖啡是一种日用品,产业内的竞争以大幅降价和抢占市场份额为主。在企业行为的引导下,顾客学会了以价格和品牌做为他们购买咖啡时的考虑因素,咖啡被打造成了一种功能性产品。而企业得到的却是极其微薄的利润。星巴克挑战了咖啡产业传统的功能诉求,将咖啡重塑成一种情感诉求的产品。在其他企业出售罐装咖啡时,星巴克出售的却是一种零售理念——咖啡吧。咖啡吧提供的不仅是咖啡本身,还是个人的放松时光,或与朋友的欢聚畅谈。喝咖啡成为了一种情感体验,普通大众变成了咖啡鉴赏家。而此时,3美元一杯的价格对顾客来说也是合理的了。几乎没有任何广告宣传,星巴克就成为了全国知名品牌,其利润率也几乎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五倍!

路径六:跨越时间

任何产业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外部潮流的影响。对于新技术的产生,或是政府管制政策的变化,管理者们往往着重于预测潮流本身,比如一项技术会往什么方向演变,将如何被应用,以及是否可能达到规模化等等。他们自己则跟随潮流来调整步伐。
然而,开创新市场空间的关键灵感很少来自于对潮流本身的预测,而是要从商业角度来洞悉这些潮流将如何改变顾客所获得的价值。通过跨越时间看市场——将眼光从市场今天提供的价值转移到市场明天可能提供的价值——管理者们就能主动塑造未来,开创新的市场空间。

我们以苹果公司的iTunes为例。在数码音乐服务出现之前,人们购买一张CD需要花费19美元,即使这张CD里只有一两首他们想听的歌曲。随着免费下载数码音乐技术的出现,音乐爱好者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免费但却非法地共享音乐。苹果公司从中看到了数码音乐的发展潮流,并决定抓住其中的获利机会,在2003年推出了iTunes网上音乐商店。iTunes与几家主要的音乐公司达成协议,提供合法、灵活的音乐下载。顾客可以免费浏览20万首歌曲,试听30秒钟的音乐样本,花99美分可以下载一首歌曲,花9.99美元就可以下载一本专辑。此外,iTunes还为顾客提供高质音效,以及业内最好的查找和浏览功能,从而大大超越了免费下载服务。同时, iTunes抽取下载歌曲售价的60%给唱片公司和艺术家们,使他们也成为数码音乐下载服务的受益者。而苹果公司设计的版权保护措施也让各方都感到满意。这样,苹果公司的iTunes通过跨越时间看市场,从不可逆转、轨迹清晰的潮流入手,开创了数码音乐这一全新的市场空间,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结语

在当前许多产业都过度拥挤、需求不足的经济环境下,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行业内的标杆企业,都可以通过这六条路径来重塑市场边界、开创新的市场空间。只有这样,小企业才可能做大,大企业才能够获得持续的利润增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新生!

本文基于哈佛商业评论文章《Creating New Market Space》编译,原文作者为《蓝海战略》一书的作者W. Chan Kim和Renée Mauborgne。

导读:开创新的市场空间

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