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介绍一套降低商业创新不确定性的系统方法,帮助企业的管理者鉴别哪些商业创意能够获得成功。这套方法主要由三个分析工具构成:第一个工具是“买方效用矩阵”(The Buyer Utility Map),企业可以运用它来分析顾客被新的商业创意所吸引的可能性;第二个工具是“大众价格走廊”(The Price Corridor of the Mass),通过它可以确定新产品设置什么价格将能够获得最大数量的顾客;第三个工具是“商业模式指南”(The Business Model Guide),它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指导企业判断自己能否以及如何以目标价格推出新产品,并从中获利。
员工会因为创新可能影响他们的生计而忧心忡忡,如果不能充分消除他们的这些忧虑,企业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例如,当美林集团(MerrillLynch)管理层宣布将要推出网上经纪业务时,公司股价下跌了14%,因为有报道说这一决定遭到了公司庞大的零售经纪业务部门的强烈抵制。因此,明智的创新者无一例外都会先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表示公司已经意识到创新可能对他们带来的威胁。他们会和员工一起寻找消除这些威胁的办法。与美林集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摩根士丹利添惠公司(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他们让员工参加内部的公开讨论,商讨公司应当采取什么战略来应对网络时代带来的变革。公司这一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由于投资者意识到摩根的员工理解公司发展电子化业务的需要,所以当摩根最终公布这项决定时,公司的股票上涨了13%。
普通大众也会发出反对创新的声音,尤其当创新是一项新的科技突破、威胁到现存的社会和政治规范时。而普通大众的反对可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生产转基因食品的孟山都公司(Monsanto)的遭遇就是一个例证。由于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和土壤协会(Soil Association)等环保团体的不懈努力,孟山都在欧洲消费者心中成为一家动机不纯的公司,而这些欧洲消费者本可以成为孟山都的客户。
在产品更迭加剧的21世纪,人们热烈地追求个性与新意,企业为了满足多样的客户需求、创造更多的利润,也在寻求更多的创意。然而,仅有好的创意是远远不够的:西奥多•李维教授 早在1963年刊登于《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文章 – 《光有创意不够》(Creativity is not enough)中就指出,拥有创意并不是企业发展的点金石,企业需要的是以有效的方式将创意付诸实施,即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为了能跨越从创意到创新的鸿沟,作为企业管理实践主体的个人应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桥梁与催化剂的角色;而从组织角度来看,大型组织因其独有的特性,往往能很好地接纳与孵化创新。该文在当时以前瞻性的思想辨析了企业在创新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其内容和观点对于现今企业的创新管理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